警惕高血脂與動脈粥樣硬化——你的心血管健康警鐘
01 生活中悄悄發生的小變化
下午下班走回家的路上,總覺得比以前更容易感到困倦?;蛟S你也會體驗到,有時候扶著樓梯走一層,竟然氣喘吁吁,但過一會兒又好了,并未在意。其實,這種不太明顯的疲勞、精神不濟,經常被大家忽視。但正是這些平日里不被注意的細微變化,有可能與身體里緩慢出現的高血脂有關。
如果身邊的朋友越來越愛抱怨睡不夠或者爬樓梯時心跳跳得特別快,別光想著是年紀增長,有時候,這其實是身體在悄悄發信號。
02 明顯的信號:心血管的敲門聲
- 疲勞加重: 有位49歲的男性患者,近半年感覺身體沉重,原本騎自行車上班,最近只騎兩公里就容易氣喘;尤其是在午后,常感到腿部發軟。
?? 如果疲勞感持續加深,或平時活動后比平常更容易胸悶,建議重視。 - 偶發胸部不適: 偶爾出現胸口一緊,或者短暫疼痛,持續幾分鐘就消失,不一定是劇烈疼痛。這類情況容易被誤認為是肌肉拉傷,但實際上,心臟動脈可能已經出現早期粥樣硬化的改變了。
- 輕微頭暈或視物模糊: 有些人起來時會有短暫的眩暈,或者看東西突然出現模糊。有研究提示,血脂波動時,大腦供血也可能受到輕微影響(Wilson et al., 2016)。
03 高血脂為什么會找上門?
高血脂,其實就是血管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高于正常值。雖說脂肪對人體有用,但過高卻會帶來一系列的健康隱患。
原因 | 具體表現 | 說明 |
---|---|---|
遺傳傾向 | 家族成員有心腦血管疾病 | 一般風險高于普通人(Goldstein & Brown, 2015) |
年齡增長 | 40歲以后更容易血脂異常 | 代謝變慢,機體修復能力下降 |
長期靜態生活 | 運動量減少 | 增加體脂比例,影響脂質代謝 |
飲食結構單一 | 愛吃高熱量、大量油脂為主 | 易致膽固醇升高(Mensink et al., 2003) |
另外,精神壓力大、作息混亂也是現代人常遇到的誘發因素。簡單來說,生活節奏越快,血脂失控的可能性也越大。
04 動脈粥樣硬化:血管的“隱形危機”
動脈粥樣硬化并不是“老年病”專利。它其實是在高血脂基礎上慢慢形成的。想象一下,血管內壁就像家里的水管,長期“油污”粘著,慢慢變得不順暢,最后堵塞,水流就受影響了。這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的過程,血流被阻礙,心臟、大腦等重要器官可能缺血,產生種種健康問題。
影響:持續的動脈粥樣硬化會增加冠心病、腦卒中等嚴重并發癥風險。數據顯示,在中國成年人中,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患病率逐年升高(Lu et al., 2017)。
05 檢測與評估:抓住早期窗口
說起來,檢測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的手段并不復雜。最基本的辦法就是抽血化驗血脂,包括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等項目。一般建議早晨空腹抽血,更準確。
如果血脂異常,或有家族史,可以結合下列工具做進一步評估:
- 頸動脈彩超: 可評估是否已出現早期斑塊。
- 心電圖: 檢查心臟供血,有必要再做超聲心動圖。
- 冠狀動脈CT: 對高風險人群,評估冠脈狹窄情況(不作為首選)。
06 改變生活方式,遠離心血管危機
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預防,其實不離開日常生活的小決策。
食物推薦 | 具體理由 | 參考吃法 |
---|---|---|
燕麥 | 可溶性膳食纖維豐富,有助于降低“壞”膽固醇 | 每天1-2碗燕麥粥;可與牛奶、堅果搭配 |
深色葉菜 | 富含抗氧化物,保護血管健康 | 涼拌菠菜、空心菜,每餐有一份綠色蔬菜 |
三文魚等深海魚類 | 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有益降脂抗炎(Kris-Etherton et al., 2002) | 每周2-3次,蒸/煮/烤均可 |
豆制品 | 植物蛋白有助于調節血脂 | 豆腐、豆漿適量替代部分肉食 |
- 睡眠充足:保持7小時以上睡眠,有助于脂代謝平衡。
- 心態放松:適度釋放壓力,有利于全身血管健康。
07 定期檢查,做穩“心”生活
簡單來說,定期健康體檢是發現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的有效手段。尤其是有父母、兄弟姐妹在較年輕的時候得過心臟病或中風,更應該早些開始篩查。血脂異常不等于立刻有危險,但早一點察覺,可以更好提前調整生活模式。
也有不少人擔心查出來問題心情更糟,但事實證明,主動管理自己的血脂和血管健康,遠比臨時抱佛腳來得安全。從一次做起,每年的檢查其實就像是給身體做個小保養。
尾聲:身體的“心聲”不容忽視
生活里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小疲勞、小不適,有時候正是身體敲響的健康信號。只要用心感受、積極行動,調節生活、適度鍛煉、合理飲食,高血脂和動脈粥樣硬化其實并不可怕。第一步總是最難,邁出去身體就會有積極回應。
和家人朋友一起關注心血管健康,比一個人努力更有效。健康路上,有伙伴有信心!??
主要參考文獻
- Goldstein, J.L., & Brown, M.S. (2015). A century of cholesterol and coronaries: From plaques to genes to statins. Cell, 161(1), 161-172. doi:10.1016/j.cell.2015.02.032
- Kris-Etherton, P.M., Harris, W.S., & Appel, L.J. (2002). Fish consumption, fish oil, omega-3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irculation, 106(21), 2747-2757. doi:10.1161/01.cir.0000038493.65177.94
- Lu, Y., Wang, P., Zhou, T., et al. (2017). Association of blood lipids with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ese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Open, 7, e013502. doi:10.1136/bmjopen-2016-013502
- Mensink, R.P., Zock, P.L., Kester, A.D., & Katan, M.B. (2003). Effects of dietary fatty acids and carbohydrates on the ratio of serum total to HDL cholesterol and on serum lipids and apolipoproteins: a meta-analysis of 60 controlled trials.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7(5), 1146-1155. doi:10.1093/ajcn/77.5.1146
- Wilson, P.W.F., D’Agostino, R.B., Sullivan, L., Parise, H., & Kannel, W.B. (2016).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s determinant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Framingham experience.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2(16), 1867-1872. doi:10.1001/archinte.162.16.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