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心臟警報:冠心病與夜間心絞痛的急救指南
01 冠心?。弘[秘的心臟壓力
對很多人來說,高壓的工作和瑣碎的生活雜事仿佛習以為常。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心臟也會在悄悄“叫苦”。有些時候,即使鬧鐘已經響了幾遍,你還是覺得“心頭壓著一塊石頭”,呼吸略微急促。這背后,可能就是冠心病在暗自發力。
冠心病其實是一種冠狀動脈變窄或堵塞引起的血流不足,導致心臟供氧“吃緊”。據2018年《Lancet》數據顯示,全球超過1.1億人罹患冠心?。≧oth et al., 2018)。這種病沒有太多“戲劇性”的表象,更多是持續的隱慢性損傷。如果不早干預,后果可不輕。
02 夜間心絞痛:深夜里的心臟警號
有些人晚上睡得正香,突然胸口發緊,甚至感覺像被重物壓住。這種突如其來的胸痛,可能就是夜間心絞痛。夜間發作通常更讓人緊張,因為周圍缺少及時幫忙的人,一慌更容易出錯。
誘因 | 表現 | 生活場景 |
---|---|---|
睡覺時姿勢不當 | 突發心口壓迫感 | 夜里翻身時突然被疼醒 |
夜間交感神經興奮 | 胸悶、發冷出汗 | 夜晚噩夢后胸痛 |
夜宵過量 | 胃部不適伴胸口悶 | 睡前大餐后凌晨心痛 |
03 緊急信號解讀:癥狀與嚴重程度
簡單來說,心絞痛的表現分為輕微和嚴重兩種。早期,癥狀可能只是偶爾胸口發悶或壓迫感,有時候飯后、冷天氣或者情緒激動時更明顯,休息一下就緩解。不過,若是胸痛持續超過5分鐘,伴隨冒冷汗、惡心、呼吸憋氣,或者疼痛放射到左臂、下頜——這種情況就非常危險,需要馬上處理。
癥狀類型 | 具體表現 | 典型案例 |
---|---|---|
輕微/偶爾 | 輕度胸悶,有時吃飽或勞累后出現,短時間消失 | 50歲男性,飯后胸口略緊,休息后緩解 |
嚴重/持續 | 胸痛劇烈,擴散到肩膀或背部,有窒息或暈厥傾向 | 65歲女性,半夜胸口如重錘,持續8分鐘不能緩解 |
04 冠心病與心絞痛的風險機制
為啥有人會無緣無故“中招”?說起來,冠心病和心絞痛的幕后推手其實不少。膽固醇在血管壁長年累月積壓,逐漸形成動脈粥樣斑塊。斑塊越長大,血管越來越窄,心臟就像"城市主干道"被堵死一半,血流一受阻,缺氧馬上就反映到胸口。
年齡增長、高血壓、糖尿病、家族史,經常熬夜、抽煙、情緒長期緊張,都是風險因素。2021年一項中國數據統計顯示,55歲以上的男性,冠心病風險明顯增高(Zhou et al., 2021)。
風險因素 | 原理說明 |
---|---|
年齡偏大 | 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彈性減低,容易積聚斑塊 |
遺傳因素 | 家族中有冠心病史的人,血管問題出現概率較高 |
高血壓/糖尿病 | 長期高血壓損傷血管內膜,血糖高也加速動脈硬化 |
吸煙 | 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會直接傷害血管壁,增加斑塊沉積 |
05 夜間心絞痛發作時的緊急自救
如果半夜遇到胸口突然劇痛,不要驚慌,先讓自己坐下或半躺,用 pillows(枕頭)讓上身稍微高一些,盡量保持呼吸平穩。如果手邊有醫生曾開過的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一片,注意不要嚼碎直接吞咽。
- 馬上停止一切活動,靜坐或半臥。
-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醫生已經開具的前提下)。
- 身邊有家人的話,立刻讓對方協助報警并整理病歷資料。
- 癥狀5分鐘內未緩解或反復發作,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如120/999)。
06 緊急救助與病情溝通
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嘗試描述出癥狀的時間、部位、性質和持續時間??梢杂煤喍痰脑捰涗?,比如“凌晨2點,胸口中間疼痛,持續9分鐘”。這樣能幫助救援人員迅速判斷。
需要說清的信息 | 舉例 |
---|---|
疼痛部位 | 胸骨后正中偏左 |
發作時間 | 凌晨2:17,剛醒來時發作 |
持續時長 | 約9分鐘 |
伴隨癥狀 | 出汗、手麻、頭暈 |
07 生活調整:每天守護自己的心臟
心臟問題不是一天一天形成的,修復和預防也得慢慢來。調整作息,保持樂觀心態,其實對血管健康有大幫助。在飲食和運動方面,可以這樣具體做出改變,讓你的身體“主干道”保持順暢。
推薦食物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新鮮蔬菜 | 富含膳食纖維,有助于調節膽固醇 | 一天最少一碗綠葉菜 |
全谷物 | 穩定血糖,減輕血管壓力 | 早餐可以選用燕麥、糙米 |
深海魚 | 富含優質脂肪,保護血管彈性 | 每周兩次,清蒸最好 |
新鮮水果 | 補充維生素C,有益血管修復 | 每天搭配兩種水果 |
- 定期適度運動,如快步走、游泳或瑜伽,每周保持3-5次,每次30分鐘為宜。
- 保持健康體重、規律作息,有心臟問題時建議不熬夜。
- 建議40歲以后,每2年做一次心臟功能檢查,有癥狀時及時就醫。
一位56歲的退休教師,通過調整飲食、堅持晨練,半年后心絞痛發作次數明顯減少。這證明,合理生活方式調整對心臟友好非常關鍵。
主要參考文獻
- Roth, G. A., Johnson, C., Abajobir, A., et al. (2018).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e Lancet, 392(10155), 1747-175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694-5
- Zhou, M., Wang, H., Zeng, X., et al. (2021).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The Lancet, 398(10299), 1237-125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1604-3
- Kaptoge, S., Pennells, L., Bacquer, D. D., et al. (2021). World-wid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42(25), 2525-2535.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b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