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中暑:從烈日下的危險到冷靜應對的智慧
夏天一到,公園里、運動場上、建筑工地都人影不斷。很多人喜歡戶外散步、遛狗或者騎行,也少不了趁著假期去山野露營??捎袝r,待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人會突然覺得不對勁:也許是走著路就一陣頭暈,或者活動久了莫名覺得難受。這種情況,其實離中暑就不遠了。如果沒有及時處理,小麻煩可能變成大問題。
01 什么是中暑????
中暑,其實就是在高溫環境下,人體的“散熱系統”出了狀況。正常時,身體會通過出汗等方式把多余的熱量排出去。不過,當氣溫過高,或者濕度太大,汗水蒸發困難,身體的調節機制會跟不上。這時,體內熱量越積越多,體溫升高,就會出現中暑。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有一位54歲的男性運動愛好者,在戶外跑步時沒覺察天氣變化,沒過多久突然覺得四肢無力、頭腦發沉。幸好身邊朋友及時察覺,把他帶離高溫環境,這才避免了更嚴重的問題。這個例子提醒我們,戶外哪怕只是散步,也要留心自己的身體信號。
常見誘因 | 長時間暴曬、劇烈運動、悶熱環境、衣著不透氣 |
---|---|
危險機制 | 散熱能力不足,體內熱量堆積,體溫調節系統失靈 |
02 提示信號:“輕與重”各不相同 ??
輕微的中暑,有時候很容易被忽視。剛開始,人會覺得有點累,偶爾冒汗特別多,心跳加快。 這時如果沒有調整,還會逐漸出現持續性的癥狀,比如:惡心,頭暈、面色潮紅甚至皮膚灼熱。
再嚴重一點,患者的意識會變得模糊,動作變得遲緩,有的甚至會站不穩、抽搐。一位27歲的環衛女工,夏季連續工作時,先是覺得渴得厲害,后來持續感到惡心乏力,最后幾乎說不清話。幸好同事及時送醫,避免了腦部損傷。
- 短時間內大量出汗、心跳快,時有頭暈、疲憊感
- 伴隨持續皮膚發燙、說話困難、動作不協調
- 出現神志恍惚、癲癇樣抽搐,應立即就醫
03 什么情況更容易中暑?
有些人身體天生散熱能力較差,也有人因為環境或生活習慣使風險增加。歸納下來,以下這些情況,更容易導致中暑:
風險因素 | 對應場景 |
---|---|
高溫高濕環境 | 氣溫超35℃+濕度80%以上,皮膚難以排汗 |
劇烈活動 | 足球比賽、長跑、重體力勞動 |
年齡與健康狀況 | 老人、小孩、肥胖人群、糖尿病或心血管病患者 |
穿著不透氣 | 厚重衣服、深色衣物、密不透風的防曬服 |
研究顯示,老年人因體內水分減少,感覺不到口渴,比年輕人更容易忽略脫水和中暑(Jaakkola, J. J., et al., 2008)。
04 急救措施:第一反應怎么做???
一旦懷疑有人中暑,最要緊的是迅速把他帶離高溫環境,設法降溫。別慌,按下面幾個步驟來做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傷害:
- 搬離危險環境:第一步就是把人轉移到陰涼、通風的地方,讓身體休息。
- 降溫:脫掉多余衣物,用濕毛巾擦拭身體(尤其是腋下、脖子、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
- 補充水分:如果還清醒,喝點淡鹽水或清水有幫助;但如果已明顯意識模糊,千萬別強行灌水。
- 呼叫專業支持:如情況無法緩解,及時撥打急救電話或送醫。
05 降溫方法比一比:怎么選???
降溫方式不是越極端越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人、不同場面適合不同的降溫措施:
方法 | 適用場景 | 注意點 |
---|---|---|
冷水擦浴/濕毛巾 | 家中、活動現場、無專業設備時 | 重點在脖子、腋下、腹股溝 |
冰袋敷貼 | 有冰塊/冰袋時局部敷 | 避免凍傷,包裹毛巾再敷 |
通風扇/空氣流通 | 人群密集處、不可外移時 | 協助汗液蒸發 |
冷水浸泡 | 重癥且專業條件下 | 需專人監護、防嗆水 |
噴霧降溫 | 公共活動、戶外大型場地 | 適合預防和大面積人群 |
有研究建議,對于嚴重中暑,冷水浸泡是最快速降溫方式之一(Smith, J. E., 2005)。
06 如何簡單預防?最實用的幾件事?
其實,預防中暑的方法非常簡單,關鍵是持續關注自身感受和調整日常生活細節。做好下面這幾點,對保護身體很有幫助:
做法 | 好處 | 建議方式 |
---|---|---|
及時補水 | 預防脫水,幫助散熱 | 每小時飲水150-200毫升,運動時酌情增加 |
科學安排戶外時間 | 避開高溫時段,減少熱暴露 | 上午9點前、傍晚5點后為佳 |
選擇適當衣物 | 協助汗液蒸發,減少熱積聚 | 穿淺色、透氣、寬松服裝 |
隨身帶傘帽或濕巾 | 減少陽光直射與皮膚溫度上升 | 陽傘、棒球帽、濕毛巾擦拭額頭與脖子 |
及時就醫 | 發現異常及早處理,防止惡化 | 40歲以上、慢病患者定期檢查,發現異常即去醫院 |
夏天戶外生活豐富多彩,不過中暑這個小麻煩確實不容忽視。其實,多觀察自己的感覺,選擇適合自己的補水和降溫方式,就能讓炎熱天氣也變得更自在。不用太緊張,也別掉以輕心,該休息時要及時休息。這些簡單做法,對每個人都實用。如果生活中遇到疑似中暑的情況,從容處理、及時求助,是最靠譜的選擇。
參考文獻:
Jaakkola, J. J., et al. (2008). High temperature increases the risk of heat-related deaths among elderly and vulnerable individual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16(3), 367-373.
Smith, J. E. (2005). Cooling method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exertional heat ill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39(8), 50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