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腺癌:了解疾病真相與管理
01 簡單來說,肺腺癌是什么?
聽到“肺腺癌”時,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是不是和抽煙有關?”其實,肺腺癌是肺癌里最常見的一種。它來自肺部腺體細胞,這些細胞在我們呼吸的路上,就像是默默工作的“小工廠”,負責分泌粘液和保護呼吸道。無論是否吸煙,環境中長期的油煙、粉塵,甚至遺傳,也可能讓這些“小工廠”出了一點問題,發展成肺腺癌。??
從健康角度來看,肺腺癌在癌癥中的比例逐年上升(Bray et al., 2018),越來越多的年輕和女性患者開始出現早期病例。這說明,這種病并不遙遠,也不只是吸煙者的“專利”。了解肺腺癌,并不是讓人增加恐慌,而是幫助大家建立對自己身體的正確認識。年輕、不吸煙的人也不妨多一點留心。
02 典型癥狀:哪些變化需要警惕?
- 持續性咳嗽:不是感冒后輕微的幾聲,而是持續數周、甚至數月的干咳或帶痰,有時晚上更明顯。
- 呼吸困難:平時走幾步路、做點家務容易喘不上來氣,和以前明顯不一樣。
- 體重下降:吃飯沒變,卻慢慢消瘦,這個信號往往容易被忽略。
- 胸痛或骨痛:尤其是某一側胸口悶痛,或者腰背部突然變得酸脹、按壓痛感增強。
- 聲音嘶啞:長期聲音變啞,又沒有感冒,沒有過度用嗓,值得注意。
現實中,像一位78歲的女性患者,正因為腰痛加重、食欲減退,才發現有肺腺癌椎體轉移的情況。這告訴我們,癥狀有時并不像電視劇里那樣“突如其來”,反而是緩慢出現的。??
通常,肺腺癌早期癥狀不典型。等到明顯咳嗽、體重下降時,有些病變已經擴散,所以細微變化不能一拖再拖。如果身體出現了這些和平常很不一樣的變化,盡早去醫院查一查,比什么都重要。
03 為什么會得肺腺癌?背后的風險因素
很多人會問——“我又不抽煙,怎么會得肺腺癌?”其實,除了吸煙,肺腺癌的發生還和下面這些因素密切相關:
- 基因突變:某些人天生就容易出現基因異常,比如EGFR(表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這種突變在亞洲女性非吸煙者中特別常見(Zhou et al., 2011)。
- 環境暴露:長期呼吸工業廢氣、交通尾氣、家里的油煙,這些都能讓肺部長期被不好的物質刺激。
- 年齡增長:人體機能隨著年齡慢慢下降,細胞修復能力變弱,肺腺癌更容易出現。
- 家族歷史:有家人得過肺癌,個人風險可能更高。
- 既往肺部疾病:慢性支氣管炎、肺間質疾病等可能讓肺部反復受損,細胞出現異常變化的機會更多。
? 研究顯示,全球肺腺癌每年診斷超過100萬例,其風險不僅僅和吸煙相關(Herbst et al., 2018)。這也說明,不吸煙也應當遠離各類空氣污染源。如果家里做飯油煙大,不妨考慮加裝強力排風或者換成少油的烹飪方式。
04 肺腺癌的確診流程:怎么查出來?
很多人對檢查流程總是有點緊張,擔心輻射、害怕侵入操作。其實現在的醫學檢查已經非常標準,而且絕大多數檢查都是可控的。肺腺癌的確診,大致分為三步:
- 影像學檢查:比如低劑量胸部CT,是目前公認篩查肺部腫塊的首選。比起傳統X光片,CT的分辨率更高,能發現更早期、細小的異常。
- 組織活檢:如果CT提示有可疑結節,醫生會通過支氣管鏡或者穿刺拿到少量組織,送病理醫生顯微鏡下判斷是不是惡性。
- 基因檢測:部分患者還會檢測EGFR、ALK等基因,幫助選擇更合適的靶向藥物。
全流程中,只有活檢屬于小創傷,其余大多數檢查都比較安全。按照指南,50歲以上的人士,尤其是有家族史或者有慢性咳嗽病史的,更建議2年一次低劑量CT篩查(USPSTF, 2021)。
醫生通常會結合你的個人情況,定制最合適的檢查路線。有疑問時,不妨多和主治醫師交流,理清每一步流程,再做決定。
05 治療方案有哪些?能不能治好?
得到確診后,首先關注的往往是“能不能治好?”其實,肺腺癌的治療手段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靶向藥物和精準治療的出現。
- 手術治療:對早期局限在肺部的患者,醫生會優先考慮外科手術,把異常組織完整切除。早期手術后的五年生存率能達到70%以上(Goldstraw et al., 2016)。
- 化療 & 放療:對于已發生轉移或者不能手術的患者,通過藥物和定向放射,來消滅分散在身體各處的異常細胞。
- 靶向治療:比如針對EGFR、ALK突變的特效藥,口服藥物副作用相對較輕,延長生存的同時,生活質量更高。
- 免疫治療:這兩年新興的免疫藥物,可以讓人體自身免疫細胞識別并攻擊腫瘤。不過是否適用,需要醫生根據具體基因和病理分析制定方案。
比如上文那位78歲的患者,通過基因檢測發現EGFR突變,醫生為她制定了靶向治療聯合放療方案,控制了病情,也緩解了腰部的轉移性疼痛。
呼吸內科的專業團隊,會全程管理你的治療方案。從依據病情調整用藥劑量,到應對副作用、定期隨訪,讓治療變得更加科學和人性化。
06 診斷后,生活管理怎么做?
這里不是空洞地說“要樂觀”,而是給出實實在在的建議,幫助有需要的朋友和家屬科學管理自己的生活。
- 營養飲食:新鮮蔬菜、水果、優質蛋白質(如雞蛋、魚、瘦肉、豆腐)有助于增強身體抵抗力??梢悦刻旃潭〝z入富含維生素的綠色蔬菜,保持多樣化,少量多餐。
- 適度鍛煉:比如散步、室內伸展操,每周保持一定的運動,有助于緩解疲勞和身體僵硬,改善情緒。不過,鍛煉方式要因人而異,和主治醫師討論最可靠。
- 規范用藥、定期復查:案頭提醒藥物要按時吃,不要自行加減劑量;醫生規定的復查時間,不要隨意拖延。
- 情緒管理:遇到焦慮、抑郁情緒時,可以和醫生、護士、家人多溝通,也可以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 注意防止感染:如出現咳嗽加重、發熱,要及時就診,避免延誤。
從生活點滴做起,有計劃地調整飲食和作息,有助于讓治療旅程變得更平穩。呼吸內科團隊也會根據不同階段的身體變化,隨時提供科學管理建議。
有些建議看起來簡單,比如每天下午保證20分鐘曬太陽、每周一次家人一起散步聊天,這樣的小習慣往往最能夠幫你走得更遠。??
07 總結和行動建議
肺腺癌不像人們想象得那么遙遠,也不等同于絕望。了解自身風險、警惕典型癥狀,敢于面對疑問并主動體檢,是保護健康最實際的一步。
- ?? 出現持續咳嗽、呼吸異常、體重減輕等變化,盡快就醫,不要自行買藥拖延。
- ?? 有家族史或高風險暴露史的人群,主動詢問醫生是否需要定期低劑量CT篩查。
- ?? 得到明確診斷后,配合專業團隊,科學選擇治療,規范日常管理。
- ?? 飲食和鍛煉不在于多極端,而是長期、穩定、均衡的小改變。
肺腺癌的治療和管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必急于求成。保持積極的態度,注重和醫生的溝通,身體和心情都會慢慢變好。在路途中,家人和專業團隊的陪伴,可能比任何藥物都來得重要。
如果身邊有朋友或家屬正受肺腺癌困擾,也希望你能將這份關懷和知識傳遞下去。健康之路,從了解和行動開始。
參考文獻
- Bray, F.,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Siegel, R. L., Torre, L. A., & Jemal, A. (2018).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6), 394–424.
- Zhou, C., Wu, Y. L., Chen, G., Feng, J., Liu, X. Q., Wang, C., ... & Lu, S. (2011). Erlotinib versus chemotherapy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EGFR mutation-positiv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OPTIMAL, CTONG-0802):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randomised, phase 3 study. Lancet Oncology, 12(8), 735–742.
- Herbst, R. S., Morgensztern, D., & Boshoff, C. (2018). The b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ature, 553(7689), 446–454.
- Goldstraw, P., Chansky, K., Crowley, J., Rami-Porta, R., Asamura, H., Eberhardt, W. E., ... & Giroux, D. J. (2016). The IASLC lung cancer staging project: Proposals for revision of the TNM stage groupings in the forthcoming (eighth) edition of the TNM classification for lung cancer.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11(1), 39–51.
-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USPSTF), Krist AH, Davidson KW, et al. (2021). Screening for Lung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325(10), 962–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