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脛骨平臺骨折:麻醉科在手術與恢復中的關鍵角色
日常走路、偶爾爬樓梯或者下雪天不小心摔倒,這些看似平常的小意外,可能會給膝關節帶來“意料之外”的麻煩。其實,脛骨平臺骨折就常常在這種情況下出現。而手術及恢復過程,則離不開麻醉科醫生的專業管理。今天,我們就用幾個實際場景和真實例子,把脛骨平臺骨折說清楚,幫助你更好地了解和應對。
01 脛骨平臺骨折:平時怎么“悄悄爬上身”?
脛骨平臺骨折聽起來陌生,其實它就是膝蓋附近的一種骨折,常見于跌到、交通意外或運動損傷。通常發生在膝蓋承受了瞬間過大的力量,比如滑倒時膝蓋直接碰到地面。在骨折早期,有些人只覺得膝蓋有點脹,或者走路有輕微不適。舉個例子,有些老人摔了一跤,當時沒覺得特別痛,但之后走路總感覺不對,這時候往往被誤以為只是輕微扭傷。
這種骨折的“隱蔽性”讓人很容易忽略早期的小癥狀。但如果不及時發現和處理,往后會導致膝關節變形、活動受限,甚至影響行走能力。
02 你注意到的信號:那些明顯的不對勁
- 膝關節突然腫脹:受傷后一段時間,膝蓋腫得像發了面,按上去有明顯的疼痛,有時還持續不消退。
- 劇烈疼痛無法忍受:活動膝蓋或者負重時,疼痛特別明顯,甚至連移位或翻身都困難。
- 關節變形或活動異常:受傷后的膝蓋形狀看起來怪怪的,或者活動幅度變得很小,走不了路。
- 伴隨其他部位疼痛:如果合并腓骨骨折,疼痛范圍會更廣泛(如小腿外側也明顯不適),功能障礙特別突出。
以一位65歲女性患者為例,因摔倒導致左膝脛骨及腓骨骨折,手術時發現骨折呈粉碎狀并有一定塌陷,損傷比想象中嚴重。這個病例也說明,持續嚴重的疼痛和腫脹,已經遠遠超過普通“扭傷”范疇,很有必要及時就醫檢查。
一旦出現持續腫脹和難以忍受的疼痛,千萬別只想著“忍一忍就好”。到醫院,醫生會安排影像學檢查。這里通常分為以下幾步:
- X線片:可以初步判斷骨折類型及位置,是最常見的檢查方式。
- CT掃描:能更清晰看清骨折的粉碎程度及塌陷情況,對于復雜骨折有更大幫助(如上面65歲病例中的粉碎性骨折)。
- MRI:用于了解軟組織損傷,如半月板、韌帶等,看是否合并損傷。
- 麻醉評估:手術前,麻醉科醫生會全面評估患者身體狀況(如心肺功能、凝血等),為制定麻醉方案打基礎,避免手術意外。
通過這些檢查,可以比較準確地了解骨折類型和嚴重程度,為接下來的治療和麻醉方式選擇提供科學依據。
04 治療選擇會影響恢復!麻醉科到底做了啥?
治療方式分為手術和非手術。輕微骨折可以石膏固定、臥床休息,但粉碎性和塌陷性骨折大多需要手術。這個過程中,麻醉醫生的作用不可或缺。
- 麻醉方式的選擇:常見的有椎管內麻醉(如全麻、腰麻),它能讓手術區域“完全失靈”,確保患者術中無痛、情緒穩定。上文那位65歲的女士,就是采用椎管內麻醉,整個手術過程2個半小時,麻醉過程平穩,術后恢復理想。
- 手術期間的安全守護:手術中,麻醉科醫生隨時監測生命體征,比如心率、血壓、呼吸和氧飽和度。一旦出現異常,能及時處理,把風險降到最低。
- 手術效果和康復:采用內固定(鎖定鋼板和螺釘),有助于骨折徹底對位。術后不用引流,降低感染風險,減少并發癥,更利于早期活動。
其實,手術過程就像“精準修補遭到撞擊的小橋”,而麻醉科就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守門員。
05 術后那些事:麻醉科的持續守護與功能恢復
術后并不是萬事大吉,持續的鎮痛管理和功能康復一樣不能省。麻醉醫生會根據個人情況,選擇合適的鎮痛藥物(如地佐辛),幫助患者度過最難熬的頭幾天。
- 早期鎮痛:有效鎮痛不僅緩解不適,還能避免因為疼痛影響呼吸和心臟功能(Breivik, H., Borchgrevink, P.C., Allen, S.M. et al., 2008, Survey of chronic pain in Europe: prevalence, impact on daily life, and treatment. Eur J Pain, 10(4), 287–333.)。
- 防止并發癥:術后消腫和改善微循環,讓組織更快恢復。同時,針對骨代謝的調節藥物和早期功能鍛煉,也能減少血栓、關節僵硬等問題。
- 重癥監護與康復指導:嚴重傷情需要密切監護,麻醉科聯合康復團隊,確保病人安全過渡到日常訓練,為最終恢復“保駕護航”。
總體來說,麻醉科并不只是“打一針就結束”,而是在整個手術與恢復期持續支持和調整治療方案,讓患者順利度過難關。
07 ?日常管理與科學預防有什么好辦法?
- 補充優質蛋白:牛奶、瘦肉、豆制品富含蛋白質,有助于骨組織的修復。日常三餐安排適量,不必刻意多吃,但均衡最重要。
- 攝入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比如深綠色蔬菜、雞蛋、海魚等,幫助骨骼更結實。室外散步曬太陽,也有益于維生素D合成。
- 用藥遵醫囑:術后必要時定期補充鈣劑或骨代謝調節藥,但最好由醫生根據恢復狀況推薦。
- 康復鍛煉:在醫生指導下循序漸進地活動膝關節,避免關節僵硬,減少功能障礙。譬如術后主動屈伸練習,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關節活動范圍。
- 保持生活規律:保證充足睡眠、控制體重,減少意外摔倒和增加骨骼負荷的風險。如果60歲以上,建議每兩年做一次骨密度檢測,早發現、早干預。
簡單來說,平衡飲食、適量運動和堅持康復訓練,是幫助骨折患者重拾健康生活的訣竅。別忘了,發現持續腫脹和嚴重疼痛,一定要第一時間就醫。
08 小結:麻醉科的守護,讓膝關節康復更安心
脛骨平臺骨折并不可怕,關鍵在于盡早識別,科學治理。早期發現、及時治療,以及麻醉科全程的細致守護,不但能緩解手術過程中的焦慮,還幫助患者在術后恢復路上更有信心。下次面對類似的小意外,不妨多一些關注,早一點尋求專業幫助,生活才會更有底氣、膝蓋也會更有力量。
參考文獻
- Court-Brown, C. M., & Caesar, B. (2006). Epidemiology of adult fractures. Injury, 37(8), 691-697.
- Breivik, H., Borchgrevink, P.C., Allen, S.M., et al. (2008). Survey of chronic pain in Europe: prevalence, impact on daily life, and treat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ain, 10(4), 28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