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后腸內營養支持:讓康復之路更順暢
術后恢復,有時像一場長途跋涉。有人手術后精力恢復得快,有人卻總是沒胃口、力氣不夠,這是怎么回事?其實,手術后的營養支持很重要,特別是腸內營養這一塊,不僅能幫身體補充“燃料”,還能為傷口修復提供“建筑材料”。很多人對這塊還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術后腸內營養支持對康復究竟有多大的幫助,怎么做才更靠譜。
01 腸內營養支持到底是什么?
說起營養支持,大家想到的可能是輸液、喝湯、吃補品,但腸內營養支持,其實是在患者不能正常進食或者吃不夠的時候,通過胃管或腸管把特制營養液送到胃或腸里。這樣做的好處是,充分發揮腸道吸收的功能,減少身體因為沒營養而“掉鏈子”的風險。
??簡單來講,腸內營養就是讓腸道提前“開工”,用最接近自然進食的方式,幫助身體完成康復過程。適當的營養不僅可以增強抵抗力,還能讓傷口愈合得更順利。
Tips: 腸內喂養 ≠ 輸液。輸液常常是補充水和電解質,腸內營養則把能量、蛋白質、微量元素一應俱全地送到消化道,效果更完整。
02 術后哪些情況建議用上腸內營養?
不是每個人術后都一定要用腸內營養。主要考慮這些具體情況:
- 消化道手術后暫時無法吃東西 ,比如胃切除術后1天內不能經口進食。有位67歲的男性,做了結腸癌手術后兩天一直無法進食,腸內營養就被提上了日程。
- 有高營養風險的患者 ,如老人、長期營養不良或者重癥患者。長期臥床、消瘦的人,如79歲的女性股骨骨折術后患者,因營養狀態差,醫生一般會提前評估、及早準備腸內營養。
- 消化道能正常吸收但進食量不足 ,比如喉癌術后,病人口腔疼痛影響進食,實際攝入遠低于需要量。這時,腸內營養不是“救急”,而是必需品。
- 特殊疾病導致長期禁止進食 ,如重癥胰腺炎患者,需要幾天甚至更長時間禁食,只能靠腸內或腸外營養維持。
情況 | 腸內營養建議 |
---|---|
術后24小時無法進食 | 及早腸內營養,分階段遞增 |
原有營養缺乏 | 評估后用專用腸內制劑 |
消化道功能部分保留 | 首選腸內營養 |
?? 提個醒: 兒童、孕婦和嚴重腎衰、肝功能異常的人群,是否用腸內營養,需要??漆t生結合具體情況判斷。
03 腸內營養制劑怎么選才靠譜?
市面上腸內營養制劑種類繁多,怎么才能選對?其實,主要看三點:
- 腸道消化能力:如果患者胃腸功能尚可,完整蛋白型制劑(比如含牛奶蛋白的配方)比較合適。如果消化吸收有障礙,建議使用短肽型或氨基酸型制劑,減少腸道負擔。
- 能量與蛋白質需求:不同患者對能量需求不同。比如,術后消耗大,蛋白型制劑比例要適當高些,如每公斤體重提供1.2-1.5克蛋白質。
- 合并慢性疾病:如果伴有糖尿病,則優選低糖、高纖維配方;腎功能差,需注意蛋白及鉀、磷的含量。
制劑類型 | 適用場景 |
---|---|
完整蛋白型 | 胃腸功能基本正常的術后患者 |
短肽/小分子 | 消化吸收受限或有炎癥反應者 |
疾病特異型 | 糖尿病、腎病等合并癥患者 |
??提醒: 不建議自行買制劑隨意補充,最佳選擇要結合營養科醫師或臨床醫生意見。
04 腸內營養怎么開始,具體流程是啥?
腸內營養的實施,是一項需要耐心與技巧并存的護理流程。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 評估腸道功能:確認腸道可用。比如手術后排氣、無嚴重腹脹、無活動性出血時開始。
- 選擇合適的通路:常用鼻胃管、鼻腸管或造瘺管。
- 制劑準備及溫度控制:把制劑加溫到接近體溫(36~38℃),降低腹瀉或嘔吐的風險。
- 開始少量、緩慢輸入:比如,開始每小時輸入20~30毫升,觀察胃腸反應。
- 逐步增加劑量:每天或每餐逐步加量,直到達到所需的總能量和蛋白質目標。
- 監測與調整:定期監測患者體溫、腹圍、胃液反流量等指標,發現異常及時調整方案。
??小建議: 有位32歲的女性做了胰腺手術,術后第一天開始用腸內營養。剛開始用量很少,隨著腸道適應慢慢增加,整個過程十分順利。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05 使用腸內營養時,這些問題要小心
腸內營養雖好,但過程中也可能遇到“攔路虎”——常見的問題主要包括:
- 胃腸道反應:最常見,比如腹瀉、腹脹、惡心。這通常和制劑濃度過高或輸入速度太快有關。
- 管路并發癥:比如管道滑脫、堵塞,偶爾還會有誤吸,尤其體位調整不當時要多加防范。
- 感染風險:導管相關感染、或局部皮膚紅腫。注意清潔、定時更換管道是預防的關鍵。
- 代謝紊亂:尤其在營養快速補充、基礎疾病人群中,要密切關注血糖、血鈉、血鉀等指標。
并發癥 | 防控措施 |
---|---|
腹瀉、腹痛 | 減慢速度,稀釋制劑,逐步遞增 |
導管滑脫/感染 | 保持局部清潔,固定管道,及時更換 |
代謝失衡 | 監測電解質、血糖,及時調整配方 |
?? 別忽視: 一旦出現持續嘔吐、高熱、導管位置異常,需及時報告醫護人員,不建議自行處理。
06 讓康復更順暢,多維度著手
營養支持雖重要,但術后康復是“多兵種作戰”,要結合其他措施,身體恢復才能提速:
- 早期下床活動:如術后第二天能下床短距離走動,有利于腸道蠕動和肺部功能恢復。
- 疼痛科學管理:合理使用止痛藥,減少因疼痛不敢活動。
- 心理安全感:術后焦慮、恐懼情緒,會影響胃腸道分泌和疼痛感知,家屬和醫護一起“護航”很重要。
- 個體化飲食過渡:等腸內營養過渡到經口進食時,從淡、易消化、分餐小量做起,避免油膩和刺激性食物。
- 定期復查:根據身體恢復節奏,適時復查電解質、肝腎功能等,確保沒有“暗雷”。
?? 小結: 術后恢復是協同合作的“團隊項目”,只靠吃好還不夠,活動、情緒和醫護支持一個都不能少。
參考文獻
- McClave, S. A., Taylor, B. E., Martindale, R. G., Warren, M. M., Johnson, D. R., Braunschweig, C., ... & McCarthy, M. S. (2016). 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40(2), 159-211.
- Singer, P., Blaser, A. R., Berger, M. M., Alhazzani, W., Calder, P. C., Casaer, M. P., ... & Oczkowski, S. (2019). ESPEN guideline on clinical nutri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linical Nutrition, 38(1), 48-79.
- van Zanten, A. R. H., Omae, K., & Lemieux, M. (2022). Enteral nutrition and immune-modulating diets in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48(5), 637-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