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穿孔:從定義到治療的全景探秘
在日常生活中,胃不舒服很常見,比如偶爾胃疼、泛酸,很多人會簡單歸結為吃壞肚子或者壓力大。不過,胃部的“小問題”如果發展嚴重,有時會出現更緊急的情況。胃穿孔,就是這樣一種需要立刻應對的狀況??赡苣懵犉饋碛X得有些遙遠,但其實它離我們的生活并不算遠。接下來就帶大家全面了解一下,從癥狀到治療,每一步都通俗易懂。
01 胃穿孔到底是什么?
簡單來說,胃穿孔就是胃壁上出現了一個破口,讓胃里的東西流到腹腔。就像氣球被扎了個眼,原本安全包裹住的內容一下子泄漏到了外面。胃液和食物等本來應該待在胃里的東西,這時就可能刺激腹腔里的組織,引發感染和炎癥。
胃穿孔不是普通的“小毛病”,往往需要緊急處理。如果不及時治療,腹腔炎癥可能迅速加重,變成危及生命的問題。這說明,如果身體發出一些異常信號,別一味等它自愈,及時反應非常重要。
02 胃穿孔有哪些信號???
早期信號(經常被忽略)
- 胃部偶有輕微刺痛(與普通胃痛不同,在深夜或飯前更明顯)
- 有時突然覺得腹部脹脹的,但一會兒又緩解
- 偶爾輕微惡心或噯氣
明顯癥狀(持續加重時)
- 持續、劇烈的腹部疼痛,尤其像被針扎一般劇痛
- 反復嘔吐,甚至吐出黃綠色液體
- 腹部發硬,按壓反應明顯增強
- 突然出現高燒
舉例: 一位54歲男性,有多年胃潰瘍史。最近半夜突發劇烈腹痛,腹部緊繃發硬,家屬連夜送急診,后來被診斷為胃穿孔。這也提醒我們,長期胃部問題需要格外小心突發變化。
03 胃穿孔常見的誘因
- 慢性胃潰瘍:胃黏膜長期受損后變得脆弱,最容易誘發胃穿孔。研究資料顯示,有20%以上的胃穿孔患者有長期潰瘍史(S?reide, et al., 2015,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 幽門螺桿菌(HP)感染:這是一種常見的胃部細菌,會破壞胃黏膜,增加穿孔幾率。
- 長期服用某些藥物: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非甾體抗炎藥(NSAIDs),用得太頻繁時,容易損傷胃壁。
- 消化道腫瘤:惡性腫瘤侵蝕胃壁時,也會出現穿孔情況。
- 外傷:腹部遭遇劇烈撞擊(如車禍、高墜),也可能讓胃破損。
- 年齡因素:年齡越大,胃自身修復能力下滑,穿孔風險也提高。
?? 需要留心:慢性胃病、長期用藥或中老年人群,都屬于高風險人群。
04 診斷方法有哪些?
發現明顯懷疑癥狀時,及時到醫院是關鍵。臨床醫生判斷胃穿孔,通常會用到以下幾種方法(安放于單一部分,確保信息唯一):
- 體格檢查:醫生會手按腹部,看看有沒有腹肌緊張或壓痛反應。
- X光(立位胸腹片):大約70%患者能在X光下看到膈下游離氣體,這是胃腸穿孔的標志性表現。(Nguyen, et al., 2019, Radiology)
- 腹部CT:敏感度高,能直接看到穿孔位置,評估腹腔炎癥。
- 血液及相關實驗:炎癥指標上升,提示身體正處于危險狀態。
現實案例: 63歲女性,因劇烈腹痛就診。醫生查體結合腹部CT,發現胃前壁有小穿口,并發現腹腔有游離氣體。手術確認診斷后,患者因及時治療,恢復良好。
05 手術怎么進行???
一旦確診胃穿孔,大多數情況都需要手術。因為腹腔已經被污染,只有及時“修補漏洞”,才能避免更嚴重的感染擴散。
- 穿孔修補:醫生用特殊材料把胃壁上的破口縫合或覆蓋。
- 腹腔清洗:用生理鹽水大量沖洗腹腔,清除泄漏進去的食物殘渣、胃液。
- 抗感染措施:術中會給足抗生素,防止腹部膿毒擴散。
- 危重患者處理:如果發現腫瘤或創傷,還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加做處理。
?? 需要注意,部分患者年紀大、體質弱,操作過程會更復雜,醫生會綜合選擇風險更低的方案。
06 術后如何護理與恢復?
核心護理要點
- 定期監測體溫、呼吸、心跳等生命體征
- 靜脈輸液補充營養與水分,保證能量供應
- 遵醫囑使用抗生素,控制可能的感染風險
- 術后初期避免一切口服飲食,請勿擅自進食
逐步恢復建議
- 疼痛明顯可與醫生溝通,合理止痛
- 待胃腸功能恢復,由流質、半流質逐步過渡到日常飲食
- 術后早期盡量臥床,等醫護人員允許后再逐漸活動
- 定期復查,關注切口愈合和潛在并發癥
實際舉例:有位72歲男性,接受胃穿孔修補手術后,前5天靠輸液維持營養,第6天開始適當進食米湯。出院后每天在家測體溫一周,最終順利康復。從中可以看出,耐心配合醫護團隊很關鍵。
07 日常怎么降低風險???
預防胃穿孔,不是單靠某種秘方,更多是在日常習慣上做出合理調整。下面這些具體建議,更容易融入生活里。
- 吸煙的人建議考慮早日戒煙,長期煙草對胃黏膜傷害較大
- 如確需長期服用抗炎止痛藥,可以和醫生溝通是否加用胃保護劑
- 所謂“包治胃病”的偏方不可輕信,有問題要及早正規就醫
?? 如果突發持續劇痛、持續惡心嘔吐、腹部板硬,這時候就別拖延,趕緊去醫院。不確定選什么科室?消化內科、急診外科都可以。
參考文獻 ??
- S?reide, K., Thorsen, K., Harrison, E. M., Bingener, J., M?ller, M. H., Ohene-Yeboah, M., & S?reide, J. A. (2015). Perforated peptic ulcer. Lancet, 386(10000), 1288-129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4)61908-0
- Nguyen, T.Q., et al. (2019). Imaging of gastrointestinal perforation. Radiology, 290(2), 401-417. https://doi.org/10.1148/radiol.2019180731
- Li, D., Li, J., & Bai, Y. (2019). The management of peptic ulcer perforatio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5(22), 2776-2785. https://doi.org/10.3748/wjg.v25.i22.2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