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海拔的極限考驗:揭開高原肺水腫的面紗
01. 很多變化悄悄發生:高原肺水腫究竟是什么?
搬到西藏、川西工作半年,張先生總覺得自己剛上去時沒什么特別,最多就是走快了會喘兩口。其實,這就是高原環境對身體的“考驗”在悄悄進行。高原肺水腫(HAPE)就像突然的“訪客”,在身體還沒徹底適應稀薄空氣時,悄無聲息地埋下隱患。它最核心的特點,是肺部因為低氧,微血管發生異常反應,液體滲出聚集在肺里,最終引發系列呼吸問題。
這種情況往往在短期迅速到達高海拔時容易出現,尤其是海拔超過2500米。別把它當做普通的“高反”,高原肺水腫實際上是一種緊急醫學問題,對健康有不小的威脅。
02. 怎么發現高原肺水腫?有這些信號需警覺
信號類型 | 具體表現 | 生活化舉例/病例 |
---|---|---|
初期輕微信號 | - 偶爾咳嗽 - 上樓梯時突然喘不過來氣 - 活動后覺得胸口“堵” | ????? 26歲的女生小李,剛到玉珠峰大本營時,白天曬曬太陽沒事,傍晚散步突然覺得呼吸比平常急促,偶爾會干咳幾聲。 |
持續加重信號 | - 咳嗽加重,有時帶粉色泡沫痰 - 堅持下去會持續胸悶、胸痛 - 嚴重乏力,不想下床 - 唇色發紫,臉色蒼白 - 心跳加快 | ?? 一位53歲男性初到拉薩,剛開始還能和同伴合影,入夜后開始劇烈咳嗽、坐著都氣短,友人發現他嘴唇微紫,意識到事情不妙立即送醫,這次及時下撤才躲過大麻煩。 |
- 輕微的胸悶、偶發咳嗽并不等于高原肺水腫,但持續加重的呼吸困難是危險信號。
- 持續乏力、胸痛、咳粉色泡沫痰時,不要拖延,要及時下撤并聯系專業醫療救助。
03. 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得高原肺水腫?
并不是所有人一去高原就會遇上麻煩。導致高原肺水腫的關鍵有三個方面:
- 生理適應能力不同:每個人對缺氧的耐受不一樣,有人短時間就能適應,也有人暈頭轉向好幾天。例如有研究指出,未充分適應者患病率最高可達15%(Bartsch et al., 2005)。
- 環境變化太快:快速進入高海拔環境(比如坐飛機直達、車程沒緩沖),身體還沒“熟悉”稀薄的空氣,肺部毛細血管容易突然收縮,“滲水”到肺泡。
- 個人基礎健康狀況:本身有心臟、肺部疾病的朋友,體質較弱,一旦遇到低氧刺激風險上升。同樣,年紀偏大或者體重明顯肥胖的人群,也不適合“沖高”。
還有一項醫學調查顯示,男性、年輕徒步者愛拼某些難度線路的案例中,因過度勞累誘發HAPE也并不少見(參考數據:West, 2004)。
04. 什么人是高風險群體?出行一定要多留心
? 剛到高海拔的短暫停留者,比如旅游團、徒步者,一到景區就想沖高、爬雪山,結果“倒在半山腰”。
? 本身有慢性疾病,特別是心臟、肺功能有問題的中老年人,或者平時少鍛煉、肥胖的人群。
? 有過高原肺水腫病史的人,未來再次暴露于高原環境時風險顯著增加——這個“老毛病”一旦犯過,需格外注意。
05. 醫學怎么救治高原肺水腫?
高原肺水腫不是“自愈”的小問題。一旦懷疑出現該病,最關鍵的是:降到低海拔!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除此以外,醫療救治措施包括:
- 吸氧: 若條件允許,第一時間吸氧,可明顯改善癥狀;適度補液保持身體狀態。
- 藥物應用: 如利尿劑(增加尿量、幫助排出體內多余液體)、地塞米松(緩解炎癥,縮短恢復期),這些需專業醫生指導使用。
- 支持治療: 若伴有高熱、嚴重乏力、心動過速或神志不清,需盡快送至具有急救能力的正規醫院。
- 不要逞強留在高原原地等待病情“自己好轉”;強行“抗一抗”只會加重肺部損害。
- 有條件可電話咨詢遠程醫療服務;如有救援隊伍,應第一時間配合撤離。
- 患病后下撤后,仍需要在平原醫院完成檢查排查后遺癥。
06. 如何預防高原肺水腫?日常措施這樣做
措施 | 具體內容 |
---|---|
循序漸進抵達高原 | 避免突然飛躍式上升海拔,例如第一天不要直接沖到3500米,建議分兩到三天逐步到達主要目的地。 |
保持適度活動 | 初到高原時以靜養、緩步為主,先觀察適應情況;適當進行呼吸練習增進耐力。 |
充足水分和營養補給 | 可適度食用紅景天煮水(提高缺氧耐受力),多攝入蔬果、優質蛋白食物(如雞蛋、牛奶、豆制品),幫助身體適應新環境。 |
提前體檢與個性化用藥 | 出行前進行一次基礎心肺體檢,如有慢性疾病,遵醫囑隨身攜帶相關藥物。 |
- 紅景天、枸杞子泡水,能輕度改善耐缺氧能力,不過不是人人都適合,最好咨詢醫生后再用。
- 建議經常食用新鮮蔬果,如蘋果、番茄、小油菜,有助于維持免疫力;優質蛋白有助修復缺氧狀態下的組織損傷。
- 40歲以上建議每2年做一次心肺功能檢測——安排一次全面的體檢,是高原出行好保障。
07. 結語:科學適應,安心感受高原之美
簡單來講,高原肺水腫對于普通旅行者、戶外愛好者來說,并非“遙不可及”的威脅,只要了解早期信號,做好提前預防和健康體檢,科學規劃行程,風險完全在可控范圍內。身體發出的“信號”并非虛驚,留下這種覺察的意識,才能更加自在地享受高原的美麗與遼闊。出行高原,掌握常識就是最好的“保險單”。
引用與參考文獻
- Bartsch, P., Mairb?url, H., Maggiorini, M., & Swenson, E. R. (2005). 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3(22), 2262-2264. https://doi.org/10.1056/NEJMra043088
- West, J. B. (2004). The physiologic basis of high-altitude disease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41(10), 789-800. https://doi.org/10.7326/0003-4819-141-10-200411160-00010
- Basnyat, B., & Murdoch, D. R. (2003). High-altitude illness. *The Lancet*, 361(9373), 1967-197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03)1359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