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酷暑中如何保護自己:高溫中暑的癥狀、預防與治療
空調房外的街道冒著熱氣,行人都在尋找哪怕是一點樹陰。幾分鐘前還滿臉笑容的快遞小哥,突然停下來用手擦額頭上的汗。這一幕發生在炎熱的城市,也許你自己或身邊的人已經有過類似經歷。其實,高溫天考驗的不只是耐曬能力,更是身體自我調節的極限,當體溫控制系統“超載”時,中暑就可能悄然來臨。
01 什么是高溫中暑?
簡單來說,中暑就是人在炎熱的環境里,身體的散熱被“熱浪”壓過去了。我們的體溫通常維持在37℃左右,超過這個范圍,身體的一些“保護機制”會啟動,比如通過出汗帶走多余熱量。但當環境溫度、濕度過高,或者通風不良時,身體無法及時降溫,體溫持續上升(有時接近40℃),這時就進入了中暑階段[1]。
如果忽略初期的信號,不僅會感到不適,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這就是為什么每年夏天醫院急診室出現中暑患者的重要原因。
02 中暑具體癥狀:早期和明顯分級解讀
階段 | 癥狀表現 | 生活實例 |
---|---|---|
輕微早期 | 偶爾頭暈、乏力、短時間惡心,稍有口渴,出汗增加 | 19歲的大學女生在籃球場上突感頭暈,喝點水后短暫緩解 |
中度階段 | 頭痛加劇、持續惡心、肌肉抽搐、心跳加快 | 41歲男性快遞員送貨時出現明顯頭痛,想嘔吐,需要同事幫忙休息 |
重度或危急 | 持續高熱、意識模糊、無法自行站立、昏迷、皮膚干熱(晚期反而不再大量出汗) | 68歲的退休阿姨家中暈倒,合并體溫過高被緊急送醫 |
小提示: 發現自己或家人持續頭痛、不能緩解的惡心、精神狀態明顯變差時,不要等!及時去陰涼通風處,并尋求醫療幫助。
03 特別容易中暑的人是誰?
- 老人??: 體溫調節功能比年輕人弱,常伴有基礎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一位74歲老太太,因認為“反正以前挺得住”,結果獨自在家因高溫低血壓暈倒。
- 兒童??: 活動多、耐熱差,容易在戶外玩耍時忘記補水。
- 慢性病患者: 比如有心臟病、腎臟病的人,身體本身就難以適應環境變化。
- 高溫環境工作的人: 建筑工人、快遞員、廚師,暴露時間長、活動量大,汗液流失又特別快。
別忽視:這些人群應提前做好準備,親屬也要隨時關注他們狀態。
04 為什么會中暑?致病機理和誘因分析
中暑本質上是身體的“自我降溫”系統出了問題。通常,汗腺分泌讓身體降溫,但當氣溫逼近或超過人體溫度(35℃以上,濕度高更危險),汗液蒸發減慢,身體的“散熱工廠”負載過重,就會逐步堆積熱量[2]。
- 高溫+潮濕天氣:汗水無法蒸發,只能堆積在皮膚上,導致熱量難以被排出。
- 液體補充不足:出汗多但沒及時補水,體液減少,血液變稠,循環負擔加重。
- 穿戴厚重或緊身衣物:熱氣散不出去,溫度積壓在體內。
- 過度運動:肌肉活動自身就生熱,反復運動加劇身體內熱積聚。
- 部分藥物影響:某些降壓藥、利尿藥會干擾體溫調節能力。
小心高溫高濕同時出現,這種天氣最容易讓身體“中招”。
05 怎么做能有效預防中暑?實用健康守則
措施類型 | 具體建議 |
---|---|
衣著選擇 | 選擇淺色、寬松、透氣的棉麻衣服,幫助汗水蒸發和散熱 |
飲水習慣 | 保持一天1.5-2升水攝入,外出時隨身帶水杯,定時少量多次喝水 |
活動安排 | 盡量避開中午(11:00-16:00)高溫時段外出,戶外運動安排在清晨或傍晚 |
飲食推薦 | 西瓜 ?? + 豐富水分和電解質 + 飯后適量,綠豆湯 + 清熱解暑 + 偶爾作為夏日飲品 |
環境降溫 | 使用風扇、空調通風,保證房間濕度不宜過高,夜間睡覺開窗通風 |
行動建議:感到渴時身體其實已經開始缺水,中暑風險會上升。保持規律飲水,夏天更重要。
06 如果已經中暑怎么辦?緊急處理與就醫建議
- 首先,將中暑者迅速轉移到陰涼、通風處,讓其平躺休息。
- 解開衣物,用濕毛巾擦拭額頭、腋下、腿等大血管部位,或者用冷水淋濕皮膚促進散熱。
- 可適量喝水或淡鹽水,但已經神志不清或出現嘔吐者禁止強行喂水。
- 如體溫高于39℃、長時間精神萎靡、抽搐,務必及時送醫院。
記?。?/span>搶救處理要快,別等不適發展到暈倒。
07 長時間高溫下如何更健康?
- 工作需經常暴露高溫時,每年體檢,關注心腎功能、電解質水平。
- 適當學會分辨自己的體質變化,輕微不適及時休息。
- 主動和醫生溝通,了解自己的慢性病在夏天要特別防范的問題。
- 掌握中暑自救知識,懂得用濕涼毛巾降溫、搶救昏迷,有備無患。
說起來,健康防護和工作能力一樣重要,可以主動建立自己的“健康行動清單”,日常多一份準備,面對酷暑也能更從容。
參考文獻
- Leon, L. R., & Bouchama, A. (2015). Heat stroke.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5(2), 611–647. https://doi.org/10.1002/cphy.c140017
- Varghese, G. M., John, G., Thomas, K., Abraham, O. C., Mathai, D. (2005). Predictors of outcome in heat stroke: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ases treated in a critical care unit. Indi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9(3), 144–149.
- Epstein, Y., & Yanovich, R. (2019). Heat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5), 2449-2459.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810762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3). Extreme Heat: Preventing Heat-Related Illness. https://www.cdc.gov/disasters/extremeheat/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