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溫襲來,如何認識和預防中暑
01 什么是中暑?原理解析
夏天出門,感覺像站在烤箱里。持續的高溫讓人打個傘都難擋熱氣,即使坐在陰涼下,不少人還是覺得體內像有一團火。其實,這正是我們身體在和外界高溫“對抗”。
中暑,簡單來說,就是人體調節溫度的機制被熱浪“壓垮”了。正常情況下,皮膚、汗腺這些“小衛士”能及時降溫。然而,如果氣溫過高、濕度太大,體內的熱量無法排除,身體溫度就會慢慢爬升,最后引發紊亂。
02 中暑有哪些信號?注意身體“小提示”
在剛開始時,中暑往往悄無聲息。其中最常見的癥狀有:
癥狀 | 生活舉例 |
---|---|
輕微頭暈 | 在午后曬了一會,突然感覺有點晃,像是站太久。 |
偶有惡心 | 熱天排隊,肚子有些悶,想吐但很快緩解。 |
短暫乏力 | 運動半小時,卻覺得和平常狀態不太一樣,有點累。 |
這些小信號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忙碌或趕路時。但如果沒有及時發現,癥狀會加重。
03 輕度和重度中暑,如何區分?
輕度中暑,只是每天多疲勞一點;到了重度階段,問題就大不少了。通過兩個對比案例,可以看出區別:
情況 | 表現 |
---|---|
輕度中暑 案例:20歲男生大中午運動,運動后出現頭痛、反應略慢,喝水休息后緩解。 | 偶有頭痛、乏力、微微出汗,休息片刻可恢復。 |
重度中暑 案例:65歲女性,戶外掃地2小時后,突然神志不清、呼吸急促、全身無汗,送醫診斷為熱射病。 | 持續高熱、皮膚干熱、神智混亂甚至暈厥,可合并癲癇和多臟器衰竭。 |
04 哪些人對中暑更敏感?
- ① 兒童
小朋友的體溫調節中樞還在“學習”,有時候玩瘋了,家長容易忽略他們其實已經中暑。比如,一個4歲孩童夏天戶外跑步,一會兒就出現面色發紅、出汗停止的狀況。
- ② 老年人
年紀大的人,體溫“穩壓器”會慢慢老化。夏天抱孫子散步,熱浪襲來時就更易中招。有位72歲的阿姨,每逢高溫天氣出門買菜,會感覺心跳加速、渾身無力。
- ③ 運動員和戶外工作者
夏日馬拉松、工地施工,這些高溫高強度活兒最怕中暑。大量失水后容易虛脫。曾有27歲快遞員戶外奔波,因連續烈日送貨而暈倒。
- ④ 慢性病患者
糖尿病、心臟病、血壓不穩的人,調節能力本就偏弱,中暑的風險明顯更高。
05 中暑的背后,有哪些風險因子?
風險因素 | 簡單說明 | 典型例子 |
---|---|---|
高溫與高濕度 | 空氣濕度大,汗液蒸發慢,散熱更難。 | 夏季桑拿天,房間悶熱且通風差。 |
劇烈活動 | 消耗多、發熱量增加,身體負擔重。 | 足球訓練時段選在正午。 |
穿著不當 | 厚衣服、緊身、顏色深易吸熱。 | 大太陽下還穿黑色長褲。 |
缺水 | 出汗多,未及時補充水分,易脫水。 | 上班途中因趕時間沒喝水。 |
環境通風差 | 空氣流通不暢,積熱難散。 | 老舊小區無空調、門窗緊閉。 |
06 防中暑,有哪些好辦法?
- 1. 喝水管夠??
水分不僅降體溫,還能補充流失的礦物質。建議每日分多次喝白開水或淡鹽水。 - 2. 衣著輕薄透氣??
夏天宜選用淺色、寬松的棉質衣服,讓皮膚更好地“呼吸”。 - 3. 遠離正午高溫?
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氣溫最高,戶外活動最好避開這個時段。 - 4. 補充含鉀高的食物??
香蕉、西瓜等富含鉀和水分,有利于恢復體力和改善脫水。食物名稱 具體功效 食用建議 香蕉 補鉀,有助緩解肌肉抽搐 運動后或暴曬后吃1根 西瓜 含豐富水分,易消化 午后餐后小份 酸奶 蛋白質豐富,利于恢復 與水果搭配食用 - 5. 環境通風
打開窗戶或開啟空調,讓室內空氣流通。
07 遇到中暑,急救怎么做?
- 1. 立即移到陰涼處 選擇通風的地方,有條件可用風扇降溫。
- 2. 松解衣扣,散熱為主 身體表面降溫,如敷上冷毛巾。
- 3. 適度補充水分 若意識清醒,可少量多次喝水,避免一次灌太多。
- 4. 保持平躺,抬高雙腿 協助大腦供血,減少休克風險。
08 日常防護,健康度夏
夏季高溫難避,不過只要提前做好準備,大多數中暑其實完全可以防住。家里有老人、孩子或體弱者,更應多一點照顧。日常多留心身邊人的狀態,遇到異常狀態不猶豫,及時采取行動。
每一份細心和知識,都會讓炎熱的日子變得更安全、更自在。
參考文獻
- Epstein, Y., & Roberts, W.O. (2011). The pathophysiology of heat stroke: an integrative view of the final common pathwa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1(6), 742–748.
- Casa, D.J., et al. (2015). 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exertional heat illnesses. Journal of Athletic Training, 50(9), 986–1000.
- Bouchama, A., & Knochel, J.P. (2002). Heat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