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烈日下的隱患:中暑與藥物治療的科學探秘
01 其實什么是中暑?
梅雨一過,打開窗戶撲面而來的熱氣讓許多人一瞬間感受到夏天的重量。對于戶外工作的人來說,汗水幾乎沒有間斷的時刻。其實,中暑并不是只有暈倒才算,長時間待在高溫、高濕度環境下,人體通過出汗降溫的功能跟不上熱量的聚集,本身就已經踏上中暑的發展之路。
簡單來講,中暑是因為熱量積累太多,身體調節溫度的系統“罷工”,導致體內環境失調。它不分場合,可能發生在馬拉松賽事現場,也可能出現在不通風的小工廠、擁擠的公交車、甚至長時間暴曬的停車場內。
02 身體發出的信號:中暑的癥狀與表現
小提示:不是只有頭暈才是中暑,不同階段的信號其實很不一樣。
- ??啟動階段(輕微且偶爾出現):有時覺得頭有點重,偶爾食欲下降,可能注意到身體出汗異常多。比如一位28歲的外賣員小陳,送餐途中感到腦門發脹、胃口沒了,喝點水后癥狀緩解,但并沒有在意。
- ??加重階段(持續、明顯):體溫明顯升高(超過38.5℃),全身乏力,頭痛難忍,甚至意識有點模糊。47歲的劉師傅,連續在室外維修設備三小時后,突然感到站不穩,旁人發現他臉色發紅,反應遲鈍,差點摔倒在地。
- ??危急階段(可能危及生命):高熱不退、神志改變、抽搐甚至昏迷。這個階段必須馬上就醫,否則可能引發不可逆的損傷。
階段 | 常見表現 | 可逆性 |
---|---|---|
輕度 | 頭重、乏力、出汗增多 | 高 |
中度 | 高熱、心跳快、惡心嘔吐 | 中等 |
重度 | 意識模糊、抽搐、昏迷 | 低 |
03 中暑的成因與高危人群解析
- ???環境因素:當氣溫超過35℃,尤其在空氣濕度高、通風不良的地方,中暑風險就會直線上升。研究指出,在連續高溫天氣下,城市中急診因中暑而就診的人數會上升約20%(Wang et al., 2022)。
- ????個體差異:年幼的孩子和年長者(65歲以上)體溫調節能力較弱。比如一位82歲老太太,因臥床、出汗減少,再加上房間悶熱,家人發現她呼吸急促、精神萎靡,這其實就是中暑的典型高危案例。
- ??劇烈活動:運動員或重體力勞動者,短時間內在高溫下大量運動,容易因汗液流失過多,鹽分和水分“雙失”,發生熱痙攣或甚至熱射?。↙eon & Bouchama, 2015)。
- ??慢性疾病與藥物影響:高血壓、糖尿病或服用某些藥物(如利尿劑、抗抑郁藥)的人群,身體對溫度和體液的調節能力有所減弱。
這提醒我們,單靠感覺不一定最準,有背景病史的人更要小心。
04 藥物在中暑治療里的作用與雷區
搶救中暑時,藥物其實有著關鍵作用,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易忽視的雷區。有人覺得吃點退燒藥就萬事大吉,其實并不是所有藥物都適合中暑急救。
藥物種類 | 作用/風險 | 備注 |
---|---|---|
補液鹽 | 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防止脫水 | 推薦急救包中常備 |
常規退燒藥(如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 有限降溫效果,通常輔助作用 | 不可替代降溫措施 |
阿司匹林 | 有出血風險,不推薦自用 | 如有出血傾向需避免 |
抗精神病/抗抑郁藥 | 可抑制出汗,加重體溫調節負擔 | 需咨詢醫生調整劑量 |
Tips: 中暑急救的核心,不只是吃藥,最先要做還是物理降溫和補液。
05 遇到中暑怎么辦?自救&求醫步驟
- ?? 立即轉移:讓患者脫離高溫環境,轉到陰涼通風處。
- ?? 物理降溫:松解衣物、擦拭身體、扇風,或用冷毛巾敷在額頭、腋下。
- ?? 緩慢補液:如果患者清醒,可以小口喝含鹽飲料。飲用過快反而會引起不適。
- ?? 密切觀察:出現持續嘔吐、意識障礙、抽搐、體溫高于39℃等情況時,需立刻撥打急救電話。
- ?? 就醫選擇:重癥應送至有急診或重癥監護能力的醫院。懷疑電解質紊亂、基礎病加重時,留院觀察更保險。
小貼士: 任何不明原因的持續不適,尤其是老人或兒童,一定要盡快尋求專業幫助。
06 預防中暑,生活里能做什么?
其實,中暑是可以預防的,日常的一些簡單小習慣就能大大減少風險。下面這些建議可以靈活套用到每個人的生活節奏中。
- 調整活動時間:高溫時段(中午12點-下午4點)減少戶外活動,讓鍛煉改在清晨或傍晚最合適。
- 穿著建議:選擇透氣、淺色、吸汗的衣物,減少熱量反射與蓄積。
- 補水飲品:白開水+淡鹽水最簡單實用??喙现?、綠豆湯等夏季飲品也有幫助。
舉例:苦瓜汁(幫助清熱)、綠豆湯(輔助利水降溫);每日一杯即可,無須過量。 - 多留意身體變化:持續關注自己和周圍人的狀態,有異常即停下休息,“逞強”反而會吃虧。
- 家中增設通風設備:空調、風扇等配合,最好實現空氣流動,盡量避免悶熱環境。
小結: 其實養成及時補水和合理休息的習慣,也會讓你和家人悄悄遠離中暑風險。
建議 | 功效 | 使用方法 |
---|---|---|
苦瓜汁 | 清熱 | 每日200ml |
綠豆湯 | 輔助利水、降溫 | 午休后飲用 |
白開水+淡鹽水 | 防失水 | 有汗及時喝 |
小結與溫馨叮嚀
說起來,中暑并不是少見的小問題。一到高溫季節,無論是老人、孩子還是體力工作者都容易遇到。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簡單的防護方法,比如調整作息、注意補水和留心身體的小變化。
很多中暑意外,其實都是因為忽略了小信號或高溫中的逞強。如果有一天你覺得全身沒勁、腦袋昏沉,不妨先停下來想一想,這會不會是身體給出的善意提醒?畢竟,維護健康和順利度夏,比多完成一兩件小事重要得多。
參考文獻
- Leon, L. R., & Bouchama, A. (2015). Heat stroke.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 5(2), 611-647. https://doi.org/10.1002/cphy.c140017
- Wang, H., Li, Y., Wang, L. et al. (2022). High temperature and emergency department visits for heatstroke in urban China: a multi-city time-series analysi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30(3), 037002. https://doi.org/10.1289/EHP8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