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陽光變成危險:揭秘中暑的癥狀與應對
夏天的傍晚,公園里依舊熱氣騰騰。不少人逛完超市提著袋子回家,臉上都是汗。幾個孩子在小區廣場追逐著,奶奶們在樹蔭下輕輕扇扇子。忽然,一位年紀不大的男士坐在路邊,臉色有點蒼白,看著有點發暈。這種場景,其實很常見,卻也提醒我們:暴曬和高溫并非只是曬黑那么簡單,身體的小警告,有時候比我們以為的多。
01 中暑是什么?
中暑說起來是大家常聽到的詞,但它并不只是單純的"太熱受不了"。本質上,中暑是人體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體溫調節系統受損,導致身體核心溫度升高,器官開始“吃不消”的一種急性狀態。
通常,出汗能幫助我們降溫。但持續暴露在高溫環境,或劇烈運動出汗太多,如果水分和鹽分沒補上,身體像是被關進了“蒸籠”里,就無法正常散熱。這樣一來,體內的各項功能就容易受到影響。
?小貼士: 夏天不僅僅是出汗,嗓子干那么簡單。若在高溫下待太久,尤其是空調間外來回跑,很容易讓我們的體溫調節功能跟不上。
02 哪些表現說明你可能正在中暑?
中暑的癥狀,其實會有分階段的“信號”:
階段 | 具體癥狀及描述 |
---|---|
最初(輕微/偶爾) |
|
加重(持續/明顯) |
|
實際案例: 38歲的快遞員李先生,在高溫下連跑兩小時,先是頭暈出汗,沒重視,后來全身乏力,最后被同事發現暈倒在路邊,送醫檢查發現嚴重中暑并有腎損傷跡象。
從上述可以看出,早期和重度癥狀是遞進的。如果碰到持續惡心、體溫高又意識模糊這些變化,一定別大意。
03 中暑分哪幾種?
- 熱痙攣:以劇烈出汗后的小腿、腰腹抽筋為主,多見于體力勞動或運動后。一位16歲高中生運動會后,突然小腿抽筋得厲害,送到醫務室測體溫,沒有升高,但明顯是熱痙攣。這種情況多因短時間內大量丟失鹽分和水分,導致電解質紊亂造成。
- 熱衰竭:主要表現為大量出汗后依舊乏力、頭暈、血壓下降。這時,皮膚可能還是濕潤的,但人虛得說不出話。典型例子是,一位62歲的女性在菜市場忙了一上午,汗流浹背后覺得胸悶、昏沉,回家躺下還是沒緩過來,經醫生判斷為熱衰竭。
- 熱射病:這是最危險的一類,體溫超過40°C,意識混亂,甚至抽搐、昏迷。例如一名45歲的室外裝卸工,頂著烈日連續作業,突然出現高熱和意識喪失,被送到醫院,被診斷為熱射病。這屬于急癥,死亡風險較高,需要盡快處理。
??TIPS:中暑類型不同,嚴重程度和處理方式差別很大,尤其別把嚴重發熱當成普通感冒拖著不管。
04 誰更容易“中招”?
- 老人: 70歲以上的人夏天易中暑,原因是體溫調節功能減弱,皮膚出汗減少。像在某社區,家住頂樓的78歲周奶奶,一到伏天經常覺得頭昏胸悶,后來子女加裝空調后,明顯好多了。
- 小孩: 尤其3歲以下的孩子,身體表面積大、出汗機制還沒發育成熟,水分流失快,但不會主動表達口渴。一位2歲的寶寶,大中午趴在嬰兒車里睡覺,結果全身濕透、精神萎靡,被家長及時發現后趕緊降溫補水。
- 經常戶外活動、工地或快遞從業者: 這些人長時間暴露在高溫下,身體負荷大。
- 慢病患者: 例如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人,調節機制本身弱于常人。
- 肥胖或過度勞累者: 脂肪會影響體溫調節,熬夜體力消耗大時,耐熱力也會變差。
這表明,體質、年齡、工作類型不同,中暑風險相差很大。家有老人小孩,好奇孩子大人最近狀態,要多關注。
05 怎么應對已經發生的中暑?
如果發現身邊有人疑似中暑,及時處理非常重要。簡單方法見下方表格:
步驟 | 要做什么 | 注意點 |
---|---|---|
1. 立刻轉移 | 將患者轉至陰涼、通風處。 | 別讓患者再曬太陽,別強行站立行走。 |
2. 降溫 | 松解衣物、全身擦拭溫水或用電風扇吹。 | 別用冰水直接沖頭,防止過度刺激。 |
3. 補充水分 | 飲用淡鹽水或運動飲料(如果意識清醒)。 | 不能喝酒精飲品或大量一次性灌水。 |
4. 監測癥狀 | 觀察體溫、是否清醒,如果惡化立刻求醫。 | 出現高熱、抽搐、昏迷不能耽誤。 |
??TIPS: 如患者持續高熱、精神恍惚或抽搐,及時撥打120急救電話。在送醫途中也應持續降溫。
06 日常怎么防止中暑?有用的方法在這
- 增加水分和電解質的攝入:
飲品/食物 為什么推薦 吃法建議 淡鹽水 彌補因出汗損失的鹽分,幫助維持電解質平衡 劇烈活動后一杯(每次150-200毫升) 新鮮水果(如西瓜、橙子) 補充水分,富含鉀元素 飯后或運動后適量吃,不宜空腹大量食用 綠豆湯 補水、清熱,有一定的解暑作用 每日一碗,注意糖分不過多 - 合理安排戶外活動時間: 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最曬的時段。必要外出時,準備遮陽帽、墨鏡和通風衣物。
- 居家或辦公注意通風: 當氣溫升高時,打開空調或電扇可幫助降低體溫。空調房要適度通風,別讓室溫和室外溫差過大。
- 運動前后適度補充水分: 進行鍛煉可提前喝點水,運動期間每隔15分鐘左右補充一次。
- 定期關心高危人群身體狀態: 家中若有老人、小孩、孕婦、慢病患者,夏季應更加頻繁觀察體感、食欲和精神狀況。
如果發現有頭暈、全身無力等現象,先暫?;顒?,找地方歇一歇,讓身體緩過來,是最直接有效的應對辦法。
總結一下,中暑并非只有在高溫下劇烈勞作才會發生,它其實可以悄悄“襲擊”每個人,尤其是孩子和老人。通過早期識別身體那些并不明顯的小信號、了解各個類型的中暑表現,及時補水和采取簡單的降溫舉措,其實就能大大減少風險。多關心下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從日常的小細節做起,健康度夏并不難。如果有疑問,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咨詢比自己硬撐要安全很多。
引用參考文獻
- Bouchama, A., & Knochel, J. P. (2002). Heat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
- Epstein, Y., & Yanovich, R. (2019). Heat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0(25), 2449-2459.
- Schmitt, B., & Schmitt, J. (2012). Prevention of heat-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Public Health Reviews, 34(1),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