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在陽光下的陰影與護理之道
01 新生兒黃疸是什么?
許多新手父母都會遇到這樣一幕:寶寶出生幾天后,臉蛋和眼白多了分淺淺的黃色,身邊的長輩說這是“正?,F象”。其實,這就是新生兒黃疸。簡單來講,黃疸是一種由于體內膽紅素(一種血液里的黃棕色物質)含量升高,導致皮膚和白眼球變黃的現象。大部分寶寶出生后不久會經歷一次輕微的黃疸,大多出現在出生2到3天開始,4到5天比較明顯,1~2周后自然消退。
但哪些情況下算正常?哪些時候要引起警覺?想分清楚其實并不難。
02 新生兒黃疸的原因解析
關于新生兒黃疸,其實從“生理”和“病理”角度本質不同。我們可以分為以下幾種常見類型:
類型 | 常見原因 | 生活中的表現 |
---|---|---|
生理性黃疸 | 寶寶出生后肝臟發育尚不成熟,無法足量代謝膽紅素 | 寶寶出生后2-3天出現,一般不影響吃奶和精神狀態,多數1-2周自行消退 |
母乳性黃疸 | 有些母乳成分會影響膽紅素代謝(和母親飲食無直接關聯) | 寶寶吃奶正常,但黃疸持續時間相對較長,可達1個月左右 |
病理性黃疸 | 肝臟疾病、溶血、感染等(如ABO溶血) | 黃疸出現早,癥狀明顯,有時伴有吃奶減少、精神萎靡等表現 |
生活里的例子:
有位7天大的男嬰,出生第3天開始出現黃疸,除了臉和軀干略黃,吃奶、精神狀態都挺好,這其實就是很典型的生理性黃疸。
但如果發現寶寶吃奶量明顯減少,黃疸逐漸變重,甚至持續3周以上,這時建議馬上聯系醫生。
03 病理性黃疸:警惕背后的健康信號 ??
說起來,大多數寶寶的黃疸只是短暫的小麻煩。但如果黃疸在24小時內就明顯,或是出現得越來越重,那就不只是“生理性”這么簡單了。這時,我們就要小心所謂的“病理性黃疸”。
- 溶血:新生兒ABO或Rh溶血(媽媽和寶寶血型不合)可讓膽紅素急速升高,寶寶會在很短時間出現重度黃疸;
- 感染:少見但危險,有些寶寶因為敗血癥或肝炎,膽紅素排不出去,黃疸明顯加重;
- 遺傳性疾?。?/span>如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等新生兒代謝異常,也可能引發嚴重黃疸。
健康影響:
病理性黃疸如果不及時處理,升高的膽紅素可能損傷大腦,出現“核黃疸”——會影響寶寶的神經發育,嚴重時可能導致不可逆的腦損害(Bhutani et al., 2013)。所以面對持續加重或特別早發的黃疸,家長絕不能掉以輕心。
04 黃疸的評估與診斷
很多家長關心:怎么判斷寶寶黃疸嚴重不嚴重?其實光靠肉眼看不太準,專業判斷非常重要。
評估方式 | 優勢 | 局限性 |
---|---|---|
體格檢查 | 直觀、無創 | 主觀性強,難以準確分辨嚴重程度 |
血液膽紅素 | 數據精確、診斷最有依據 | 需抽血、寶寶不適感強 |
皮膽儀測定 | 快捷、非侵入 | 重度、高膽紅素時易誤判,不能替代血檢 |
一位出生10天的女嬰,因黃疸持續未消、皮膚顏色加深,被父母帶到醫院,血液檢查膽紅素明顯偏高,結果及時轉入監護治療。這個例子提醒我們,僅靠自測不夠,合適的檢驗才是關鍵。
05 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方法
治療黃疸的方法其實是分級管理的——用不用治療、何時治療、治療到什么程度,需根據膽紅素水平與寶寶狀態來判斷。
- 光療(藍光照射)
通過特殊波長的藍光使膽紅素轉化為易排出的物質,一般只需戴上眼罩、安全護膚幾天就能見效。早期發現時,光療效果很好,也很安全(Maisels et al., 2022)。 - 換血治療
當膽紅素極高,且有腦損傷風險時,醫生會建議換血。這屬于重癥應急方案,操作嚴格,每年只有少數案例需要。 - 藥物輔助
某些類型病理性黃疸(如感染或免疫性溶血)可能會聯合用藥,但多數生理性黃疸并不需藥物。 - 加強喂養
只要寶寶可以正常吃奶,及時補充母乳、配方奶有助大便排出,讓膽紅素更快地排掉體外。
對絕大多數輕中度新生兒黃疸,光療是首選、安全有效,很少會留下副作用。只有極少數重癥病理性黃疸才須要用到換血。
06 如何科學護理新生兒黃疸?
回到生活實際,大多數寶寶黃疸可以通過細致護理幫助恢復。操作也不難,比起過于謹慎悶在屋里,合理接觸自然光、保證充足喂養,其實對恢復很有好處。
- 規律喂養:初生寶寶2~3小時一次奶,有助排便,排除膽紅素。不能因為黃疸而減少喂奶次數。
- 適度接受自然光照射: 每天上午陽光溫和時讓寶寶適當曬背(隔玻璃/避免直射),可促進黃疸代謝。不過,曬太陽不能替代光療。
- 細心觀察變化: 注意寶寶吃奶量、精神狀態、體力活動是否如常,有疑問時拍照留存并咨詢兒科。
- 保持溫暖清潔環境: 居室通風良好,避免過冷或過熱,讓寶寶舒適愉快。
如果出現下列情況,建議及時帶寶寶看醫生:
- 黃疸持續2周以上仍未減輕
- 寶寶突然精神不振、吃奶減少
- 黃疸顏色逐漸加深,擴展至手腳
- 出現嘔吐、抽搐等異常表現
最后的小結
新生兒黃疸其實并不可怕,大多數寶寶都能自行安然度過。不過,真遇到持久、加重的黃疸時,家長們最好多觀察、多和專業醫療團隊溝通。用溫和細致的護理加上科學的應對,寶寶很快就會重新變回白白凈凈的小天使。
看到這里,也許你已經懂得:照亮寶寶健康的不止有太陽,還有每一個認真守護的你我。
主要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 Bhutani, V. K., Johnson, L., & Sivieri, E. M. (2013). Predictive Ability of a Predischarge Hour-Specific Serum Bilirubin for Subsequent Significant Hyperbilirubinemia in Healthy Term and Near-Term Newborns. Pediatrics, 103(1), 6–14.
- Maisels, M. J., & McDonagh, A. F. (2022). Phototherapy for Neonatal Jaundic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7(7), 599-610.
- Li, S. T. (2017). Breastmilk and Formula Feeding: Impact on Neonatal Jaundice. Journal of Perinatology, 37(6), 63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