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的介入治療:小小腫瘤中的大智慧
01 簡單說,血管瘤是怎么回事?
認識血管瘤,大多數人會把它和“腫瘤”直接畫等號,其實它屬于一種血管系統發育異常引起的良性病變。血管瘤最常出現在皮膚、肝臟或者大腦,有點像局部小血管“打結”了,或者“小塊積聚”那樣。
從類型來說,常見的有草莓狀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不同類型影響部位和表現實在不小。比如,新生兒身上那種紅色、柔軟、表面凸起的斑塊,多是草莓狀血管瘤。而肝臟中發現一個偶然的“亮點”,常見的是海綿狀類型。
發病原因:主要和遺傳、胚胎期發育問題以及局部環境因素有關,并非“吃錯東西”或“生活不健康”導致。因此,出現血管瘤大部分純粹是“天注定”,不是生活方式出了差錯。
類型 | 常見部位 | 主要特點 |
---|---|---|
草莓狀血管瘤 | 皮膚、黏膜 | 紅色表淺斑塊 |
海綿狀血管瘤 | 肝臟、腦部 | 質地軟、無痛、隱蔽 |
混合型血管瘤 | 深淺部皆可 | 兩者特點兼有 |
02 血管瘤會帶來哪些麻煩?
- ?? 早期:幾乎沒感覺 有時候皮膚表面出現一塊小紅斑,僅僅是觀感影響,生活完全不受影響。有一位3歲男孩,家長在給孩子洗澡時無意中摸到肚皮上有一處柔軟的紅色突起,孩子自己毫無感受。這個時期,身體其他地方的血管瘤多半也是“沉默的”。
- ?? 進展期:局部不適或異常改變 隨著血管瘤長大,明顯部位(如皮膚)可能變厚、突出,有時候顏色比周圍皮膚深或泛紫。在肝臟、腦部等“隱蔽處”的血管瘤,偶爾由于體積增大,壓迫到周圍組織,出現脹痛或不明原因的疼痛感。比如,一位48歲的中年女性體檢時無意發現肝臟有“低回聲團塊”,其實一點感覺沒有,但醫生進一步影像學檢查提示是海綿狀血管瘤(僅此一例,不會再用)。
- ?? 嚴重階段:功能障礙或并發癥出現 部分血管瘤如果突然破裂,可能導致出血(如肝臟血管瘤破裂引起腹腔大出血),需要緊急處理。有極少數位于眼眶、口腔、咽部的血管瘤,可能阻礙視力、呼吸或吞咽功能。也有人出現頻繁頭痛,結果MRI發現腦部存在血管瘤。
03 為什么會“長”血管瘤?
- 遺傳相關:研究發現,部分血管瘤有家族聚集現象,某些生長調節基因的變異可能成為誘因之一。有論文指出,兒童血管瘤易在同一家族多個成員中出現(Mulliken, 2002)。
- 胚胎發育異常:血管系統在胚胎期出現一些“小差錯”,比如血管形成過程不完全或過度增殖,為后天埋下隱患。
- 年齡影響:新生兒至兒時階段是血管瘤高發期,成人多見于肝臟等內臟部位。
- 性別因素:部分文獻提示,血管瘤在女性中發生率略高(Chang et al., 2008),可能和雌激素有關。
- 環境與理化因素:雖然沒有直接證據,環境污染或部分外傷也可能為血管瘤發展提供“土壤”。
04 介入治療是什么路子?
傳統治療血管瘤??渴中g、放療或者藥物。近年來,介入治療用“微創”手法成為了新的主流。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影像引導(比如B超、CT)下,把細致的手術工具送到病變部位,不用大切口,在局部就能實現精準治療。
大部分介入治療依賴細小導管,把特制藥物或者封堵材料注入血管瘤,使其縮小、閉合或者慢慢萎縮。整個過程就像為“異常道路”設置了“障礙”,讓過度生長的血管逐步萎縮恢復正常。
05 具體能怎么做?常見介入方法全解析
治療方式 | 適應癥 | 操作特點 |
---|---|---|
血管栓塞治療 | 肝臟、腦部等大體積或危險部位血管瘤 | 導管輸送“栓劑”堵住病變血管,控制供血,促使瘤體縮小 |
超聲引導硬化劑注射 | 淺表、體積較小、邊界清晰的血管瘤 | 在B超下用針注入硬化藥物,使瘤體變硬、逐漸吸收 |
激光與射頻消融 | 部分表淺及特殊部位的血管瘤 | 能量儀器直接毀損瘤組織,適合邊界明確病灶 |
06 介入治療有哪些好處和局限?
優勢 | 潛在局限 |
---|---|
① 創傷小、疤痕少,恢復時間快 ② 可反復操作,適合復雜或多發血管瘤 ③ 術中痛苦相比傳統手術更輕微 | ① 并非所有血管瘤都適用(如過大、范圍廣者需輔以手術) ② 可能出現局部皮膚壞死、出血或并發感染等 ③ 一次治療后,有小概率復發或殘留 |
07 血管瘤介入治療的未來與日常建議
現代影像學和生物技術進步,讓介入治療日趨精準。新一代靶向栓塞材料、生物納米藥劑讓特異性治療成為可能。醫學界持續關注如何減少復發,提高一次性治愈率(如CLSI, 2021)。
不過現實生活中,大多數血管瘤患者只需定期影像隨訪,沒有變化可暫時不干預。只有當腫瘤體積變大、合并癥突出、或外觀影響明顯時再選適合的介入方案。
日常護理建議
- ?? 多吃富含抗氧化營養的食物:新鮮水果、蔬菜對組織修復有幫助。適量攝入橙子、藍莓等有利于改善微血管情況。
- ???♂? 適度運動:保持良好血液循環對血管健康有益,比如快走、游泳等。
- ?? 規律生活,做好影像隨訪:每6-12個月做一次B超或MRI復查,能早發現體積變化。
- ?? 有不適時及時就醫:如發現血管瘤體積明顯變大、壓迫其他部位或有痛感,盡早到專業醫療機構。選擇血管瘤專科門診或大醫院影像科咨詢。
參考文獻
- Mulliken, J. B. (2002). The Pathogenesis of Hemangiomas: The Origin of Vascular Tumors and Malformations. Clinics in Plastic Surgery, 29(4), 437-447.
- Chang, L. C., Haggstrom, A. N., Drolet, B. A., et al. (2008).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ile Hemangiomas: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Pediatrics, 122(2), 360-367.
- CLSI (2021). Current advances in Medical Interventional Therapy of Hepatic Hemangioma. Clinical Medical Journal, 37(2), 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