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誤區:深入了解艾滋病的傳播途徑
什么是艾滋?。?/h2>
有人一聽到“艾滋病”三個字,腦子里就會浮現出一串問號。其實,這是一種讓免疫系統變弱的病毒感染,名字叫HIV。HIV進入身體后,會不斷攻擊免疫系統里的“士兵”(T細胞),讓人體對抗常見疾病的能力慢慢下降。一開始,它通常沒什么特別的征兆,很多人會忽略。但時間一長,免疫力下降,就容易被各種感染“鉆空子”。
?? 小貼士: HIV ≠ AIDS。HIV只是病毒名,如果不及時干預,幾年后才可能發展成AIDS。大部分人通過服藥可以長期不發病。
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 ① 血液傳播: 比如共用注射針具,或意外接觸到帶病毒的血液。
案例:有一位31歲的男性因為吸毒共用針具,不久后體檢發現HIV抗體陽性。 - ② 性傳播: 不使用安全套的無保護性行為容易讓病毒通過精液或陰道分泌液進入體內。在異性和同性之間都可能發生。 真實場景: 一名28歲的女性有多個性伴侶,從未用過安全套,后來檢查出感染HIV。
- ③ 母嬰傳播: HIV陽性媽媽在懷孕、分娩或母乳喂養時,也會把病毒傳給寶寶。
例:一位孕婦在產檢時確診HIV,經規范用藥后,寶寶出生時沒被感染。
?? 注意:咳嗽、握手、一起吃飯、共用馬桶等日常接觸不會傳播HIV。
性傳播真的很常見嗎?
- 實際情況: 研究顯示,在我國新發HIV感染者中,約九成通過性途徑傳播(Zhang et al., 2023)。
- 高風險行為: 不用安全套、多性伴、同性性行為、肛交等,感染概率更高。
- 保護建議:
常見情景 風險高嗎? 長期穩定的單一伴侶 低 有多個性伴侶 高 偶爾無保護性行為 中等 經常用安全套 低
安全套能大大減少傳播風險,但不是100%完全阻隔。
血液傳播:暗藏的隱患
說起來,血液傳播很容易被一些特殊人群低估。像靜脈吸毒、共用針具、非正規機構輸血等場景,HIV可以直接“搭便車”進入身體。客服部曾出現這樣一例:37歲的男性因意外車禍輸血,后來被查出感染HIV。其實,現在正規醫院的血液都要嚴格檢測,按照規范操作,血液傳播幾率很低,主要風險還是在非法渠道。
?? 老板娘叮囑一句:美甲、文身、牙科等場所也需衛生安全,避免感染風險。
母嬰傳播:還有辦法阻斷嗎?
許多新手媽媽聽到“母嬰傳播”會感到緊張。實際上,HIV陽性的女性如果在孕前、孕期和分娩過程中規范用藥,母嬰傳播率可以降到很低(幾乎小于1%[UNAIDS,2022])。還有一種特殊的保護辦法——避免母乳喂養。如果條件允許,改用奶粉喂養,不給病毒可乘之機。
備孕建議:
備孕建議:
- 孕前做一次HIV篩查
- 發現感染應立即就診,用藥別中斷
- 分娩用藥堅持到底
- 寶寶出生后,檢測HIV
?? 這個過程其實很安全,只要配合好醫生,寶寶沒被感染的機會非常大。
打破偏見:艾滋病不會這樣傳播!
很多人還是以為HIV“很容易感染”,甚至有人害怕和患者共用餐具、公交,甚至擁抱。實際上,HIV在空氣和唾液里活不了多久,病毒量極低,根本感染不了別人。和HIV感染者一起吃飯、握手、上學、工作、運動都不用擔心。
?? 別誤會:蚊蟲叮咬、共用便池、泳池、健身房都不會傳播HIV。
歧視和恐懼讓患者遠離幫助,也容易打擊自我保護的積極性。其實,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常識,能幫助每個人減少風險。
如何主動預防?最實用的方法
? 重點來了:簡單又靠譜的預防措施。
- 自備安全套:每次性行為用質量可靠的安全套,正確佩戴。
- 就醫選正規:打針、輸液、牙科手術、美甲紋身,一定去有合規資質的機構。
- 定期檢測:有高風險性行為、共用過針具的建議半年檢查一次HIV。發現越早,越好控制。
- 母嬰預防:孕前做HIV篩查,有感染及時用藥和醫生協作,寶寶安全率高。
- 健康飲食增強免疫:
推薦食物 幫助作用 食用建議 新鮮蔬菜 富含維生素,支持免疫 每餐都安排點,越豐富越好 深海魚 含優質蛋白和ω-3脂肪酸 一周2-3次即可 五谷雜糧 補充能量,調節腸道 主食多樣化,易于消化
有懷疑時,別帶情緒,做一次HIV檢測,早發現,多一份安心。
這幾點幫你記住:艾滋病不可怕,關鍵看預防和早發現。拿科學當朋友,生活更安心。
在日常里保護好自己,也減輕了更多人被誤解和歧視的壓力。
在日常里保護好自己,也減輕了更多人被誤解和歧視的壓力。
參考文獻
- Zhang, L., Qin, S., Cui, Y., & et al. (2023). Trends in HIV transmission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HIV/AIDS Surveillance System, 2015–2021. Journal of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s.
- UNAIDS. (2022). 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PMTCT) of HIV.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AIDS.
- Beyrer, C., Baral, S. D., Collins, C., et al. (2021). The global response to HIV in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Lancet, 397(10279), 1067-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