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脊柱炎:打破疼痛的束縛,重燃生活的希望
01 什么是強直性脊柱炎?
早晨起來,背部怎么總是有點僵硬?有些人以為是勞累,其實也許另有原因。強直性脊柱炎,一種名氣不大的疾病,卻讓許多人默默忍受背部、腰部、甚至脖子的酸痛和不適。
強直性脊柱炎(簡稱AS)主要影響脊柱和骶髂關節(位于下背部的兩個關節),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醫學認為,它屬于自身免疫疾病——簡單來說,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不小心把自己的關節當成了“敵人”,持續攻擊,造成疼痛和僵硬。長期拖延不治,關節甚至可能“長黏”在一起,靈活性大減。
AS不光帶來肉體的折磨,還影響心情和生活方式。數據顯示,全球每1000人中有1人可能患病,年輕人和男性更易“中招”。
02 早期不易察覺的信號
- 清晨腰背僵硬:許多患者一開始只覺得清晨下床“動不開”,活動一會兒就緩解,沒太放在心上。
- 偶爾持續的輕痛:有時腰、臀部偶爾會疼,但過會兒又好了,像“偷懶”一樣反復。
- 乏力或偶爾睡眠不佳:不明原因的疲勞、偶爾睡不踏實也是信號之一,但很容易被忽視。
這說明,輕微反復的不適,也可能是疾病的早信號。
03 癥狀加重時怎么辦?
一旦疾病進展,癥狀也變得明顯,容易影響工作和生活。這時要注意下面幾個警示信號:
- 持續、嚴重的腰背疼痛:不同于偶爾的酸軟,這種疼痛會持續數月,尤其夜里靜臥時更明顯。
- 脊柱活動受限:轉身、彎腰變得費力,下背部或頸部活動度大幅下降。
- 下肢疼痛或步態異常:部分患者髖關節、膝關節出問題,走路一瘸一拐。
- 其他表現:有的人出現紅眼、指(趾)腫脹、呼吸不暢等“遠處”癥狀。
癥狀 | 典型表現 |
---|---|
慢性背痛 | 超過3個月,不隨體力活動改變 |
僵硬 | 晨起或長時間靜坐后更明顯,活動后緩解 |
骨關節活動受限 | 脊柱前屈、側彎不易完成 |
04 病因和風險因素分析
強直性脊柱炎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和基因有關系。醫學研究顯示,近九成強直患者都帶有名為HLA-B27的特殊抗原(參考:Van der Linden et al., 1984),不過帶了這個基因不等于一定發病,只是風險提高。
風險因素 | 說明 |
---|---|
遺傳易感 | 家族中有人患AS,自己風險更高 |
免疫異常 | 免疫系統反常激活,攻擊自體組織 |
性別年齡 | 男性發病率2-3倍于女性;多發于20-30歲 |
感染因素 | 有研究認為腸道某些細菌感染可能誘發免疫反應(Zhang et al., 2014)。 |
所以,不是熬夜、勞累、風吹著涼這樣簡單導致的。而是體內“免疫小衛士”工作走偏無法分清敵我(比喻1),才出現了炎癥和疼痛問題。
05 現有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目前,強直性脊柱炎無法通過手術“斷根”,但控制炎癥、緩解癥狀完全有辦法。傳統上醫生常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s),比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能有效緩解疼痛和早期炎癥。部分患者結合傳統改善病情藥物(DMARDs),對控制外周關節癥狀、更好保護關節有幫助。
有些情況藥效有限,還需考量下一步治療方式。
06 生物制劑:新希望的曙光
針對傳統治療無效或副作用明顯的患者,生物制劑成為新選擇。這類藥物能精準抑制體內異常的炎癥“信號分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等,等于把“鬧事分子”鎖到了屋外(比喻2)。
藥物類型 | 作用對象 | 代表藥物 |
---|---|---|
抗TNF-α單抗 | 抑制主炎癥因子 | 英夫利昔單抗、依那西普 |
抗IL-17單抗 | 干預新發現炎癥通路 | 蘇金單抗 |
注意:這類藥價格較高,目前多在醫保目錄內。長期用藥需謹慎評估感染風險。
07 日常調整,讓身體更加靈活
- 規律鍛煉:瑜伽、游泳和拉伸運動有助于緩解僵硬、增強肌肉靈活性。
???♂? 例如,每天晨起5-10分鐘溫和拉伸,長期堅持效果明顯。 - 保持體重:過重會加重脊柱負擔,適度控制飲食和體重更有利于癥狀改善。
- 良好姿勢:避免久坐、保持脊柱直立,適當用靠墊支撐背部,預防駝背。
- 心理調適:慢性病易引發焦慮抑郁,科學就醫、積極溝通能幫忙“減壓”。
08 飲食與自我管理建議
食物 | 功效 | 建議吃法 |
---|---|---|
深色綠葉蔬菜 | 富含抗氧化物,幫助控制體內炎癥水平 | 每天一盤菠菜、油麥菜等,炒或蒸都行 |
魚類(如三文魚) | 優質蛋白+Omega-3脂肪酸,有利于關節健康 | 每周2-3次清蒸或水煮 |
低脂奶制品 | 補充鈣質,維護骨骼強度 | 每天1-2杯低脂牛奶或酸奶 |
09 新方向與未來趨勢
醫學界對強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正在不斷推進。近年來,基因療法、靶向免疫細胞治療等新策略陸續進入早期臨床試驗。??
- 基因編輯:前沿技術(如CRISPR-Cas9)有望讓高風險基因變得“不活躍”,但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參考:Wang et al., 2020)。
- 個體化治療:未來能根據患者基因、炎癥特征,定制專屬用藥或干預措施。
- 隨訪和長期管理:數字化健康平臺幫助患者隨時記錄、反饋癥狀,醫生也更易追蹤疾病發展。
參考文獻
- Van der Linden, S., Valkenburg, H. A., & Cats, A. (1984).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 proposal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 Arthritis & Rheumatology, 27(4), 361–368. https://doi.org/10.1002/art.1780270401
- Zhang, X., Zhang, W.-H., & Li, J.-Y. (2014). Gut microbiota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immune response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27(17), 3152–3156.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131293/
- Sieper, J., Poddubnyy, D., & Miossec, P. (2016). The role of IL-17 and TNF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and other spondyloarthritides. The Lancet, 388(10043), 1656–1664.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0063-6
- Wang, Y., Cheng, Q., & He, J. Q. (2020). Gene Therap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 Current Gene Therapy, 20(1), 47–52. https://doi.org/10.2174/156652322066619112914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