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潰瘍:痛楚之外的真相與應對
01 消化性潰瘍是什么?走進常見而隱蔽的“困擾”
有時候,日常生活中總有些小問題讓人分心。比如,飯后胃部有點“頂”,偶爾感覺心口有些痙攣,卻經常被認為只是吃撐了。其實,像這種經常被忽略的胃部不適,可能正是消化性潰瘍的最初表現。對于不少中年朋友來說,消化性潰瘍就像一個“不請自來的客人”——它不一定讓你馬上感覺到很痛,卻可能在胃里慢慢“做文章”。
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或十二指腸黏膜出現破損潰爛,多與幽門螺桿菌(一種胃里的細菌)感染有關。根據2020年《Gut》雜志的數據,全球范圍內有10%以上的成年人一生中會得一次消化性潰瘍 [Sung et al., 2020]。這不是罕見病,但因為癥狀起初不明顯,很多人容易忽視它的存在。
02 消化性潰瘍的癥狀:腹痛之外,還有哪些信號?
說起消化性潰瘍,很多人只想到劇烈腹痛。其實,它的信號遠比這豐富。
- 早期跡象: 一開始可能只有輕微的上腹部不適,常常與饑餓相關。也有的人只是偶爾胃脹、打嗝或輕度“反酸”。
- 持續癥狀: 如果潰瘍越來越大,腹部的痛感會越來越持續,尤其是在空腹時。夜間醒來被疼痛驚擾,也是比較經典的表現。
- 易被忽略的信號: 有些人主要是消化不良,比如飯后惡心、胃口變差,甚至感覺“吃一點就飽”。
- 特定病例: 32歲的唐小姐,平時喜歡加班,??靠Х群土闶吵漯嚒W罱?,她連續一周感到上腹隱隱作痛,還總覺得“食之無味”,以為自己壓力太大。檢查才查出胃部有潰瘍。這提醒我們:癥狀不一定總是刀割樣的劇痛,輕微不適也別大意。
03 潰瘍并不只是疼:它有哪些嚴重危害?
消化性潰瘍如果不重視,有時會像“冰山”一樣,露出一角但藏著較大的風險。許多人只是覺得肚子疼,卻沒有想到更深層的影響。
1. 消化道出血
當潰瘍侵蝕到胃黏膜下的血管時,容易出現黑便(像瀝青一樣黑的糞便),或者嘔吐咖啡色的東西。有位54歲的王先生,就是因為反復嘔吐帶血才被查出胃部有大潰瘍,之后立即住院治療。這個例子可以發現,消化道出血屬于緊急狀況,需要及時救治。
2. 胃腸穿孔
潰瘍破裂會形成“穿孔”,腸胃內容物泄漏到腹腔,可導致劇烈腹痛,甚至引發腹膜炎。
3. 長期風險:癌變
長期反復胃部潰瘍,尤其幽門螺桿菌感染伴隨存在,有少部分人日后可能發展為胃腺癌(癌變率不到1%,參考:Fock et al., 2013)。
04 為什么我會得潰瘍?背后的影響因素
消化性潰瘍出現,和多種因素有關。有些可以自己調整,有些則是外界影響。這里簡單梳理一下:
- 幽門螺桿菌感染 這是最常見誘因,亞洲一些國家成人感染率高達50%-70% [Hooi et al., 2017]。
- 長期吃止痛藥/抗炎藥 比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藥物會損傷胃黏膜,誘發潰瘍。
- 精神壓力大、作息紊亂 這些看似“小事”,卻會通過影響胃酸分泌,使胃更容易被腐蝕。
- 飲食習慣不規律 很多年輕人有一頓沒一頓,經常餓肚子,這種時而進食、時而斷食容易引發胃黏膜損傷。
- 酒精或吸煙 長期抽煙喝酒,被認為會加劇潰瘍的發生以及愈合困難。
- 家族史和年齡 40歲后的發病率略高,若家族中有胃病史,風險也更大。
05 飲食與自我管理:如何幫助緩解潰瘍?
消化性潰瘍的緩解并非一朝一夕。飲食調整、適度運動和遵醫囑用藥,缺一不可。這里主要說說飲食和自我管理怎么做。
食物名稱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燕麥糊 | 保護胃黏膜,柔滑好消化 | 早餐建議用溫熱燕麥,減少刺激 |
香蕉 | 富含果膠,有助促進胃部愈合 | 適合作為加餐,中午或下午一根 |
新鮮蔬菜(如胡蘿卜、西蘭花) | 豐富維生素C,增強胃黏膜修復力 | 略煮熟,減少生冷刺激 |
低脂奶 | 降低胃酸刺激,利于緩解不適 | 每次200ml左右,溫熱飲用 |
- 規律進餐: 嘗試定時、少量多餐,避免暴飲暴食。
- 堅持適度運動: 比如餐后半小時的輕度散步,可以幫助消化和減輕胃部壓力。
- 遵醫囑用藥: 治療期要配合醫生按時服藥,不隨意停藥。
- 心理平衡: 壓力大了可以適當做深呼吸、冥想、聽音樂等方法放松自己。
06 什么時候需要就醫?科學檢查和治療流程
有些時候,雖然已經注意飲食和作息,但癥狀卻仍然反復,甚至加重。這時,“自愈”不是最好的選擇。
- 出現哪些癥狀時要盡快就醫?
持續或加重的腹痛 連續幾天仍無改善,尤其夜間腹痛明顯 黑色大便、嘔吐咖啡色物 疑似消化道出血,需立刻就診 反復食欲降低或不明體重下降 警惕嚴重潰瘍或其他消化道疾病 - 內鏡檢查真的需要嗎?
內鏡,也就是胃鏡,是目前判斷消化性潰瘍最直接的辦法。建議40歲以上、已出現癥狀或有家族胃病史的人群,每1-2年做一次胃部檢查。 - 選擇哪類醫療機構?
綜合醫院消化內科、??莆改c門診均可。疑似出血、穿孔急重癥時,選急診更合適。
?? 小結 & 行動建議
- 消化性潰瘍不只是“胃痛病”,癥狀多樣又容易被忽視。
- 飲食規律、積極管理生活壓力+醫生指導用藥,才是緩解和預防的核心。
- 一旦出現持續不適、出血或消瘦等重癥表現,及時就診最關鍵。
健康其實是一場馬拉松,只要日常多細心一些、對這些小信號多留意一點,就能幫自己和家人減少很多“意外的小麻煩”。
參考文獻
- Sung, J.J.Y., Kuipers, E.J., & El-Serag, H.B. (2020). Systematic review: the global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peptic ulcer disease. Gut, 69(4), 517-526.
- Hooi, J.K.Y., Lai, W.Y., Ng, W.K., Suen, M.M.Y., Underwood, F.E., et al. (2017). Global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astroenterology, 153(2), 420-429.
- Fock, K.M., Katelaris, P., Sugano, K., et al. (2013). Second Asia–Pacific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4(10), 1587-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