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骨髓瘤的全面認識與管理
01 潛在變化:多發性骨髓瘤的早期信號 ????♂?
生活中,誰沒遇到過偶爾的腰酸背痛?可有些微妙的小信號,其實值得引起關注。多發性骨髓瘤在初期往往“偽裝”得很好。比如,有人會覺得骨頭隱隱有點酸,尤其是在搬完重物之后,容易以為只是普通的勞損。有的人發現自己最近老是覺得累,卻叫不上原因。這些“輕微、偶爾”的不適,可能只是一過性的,容易被忽視。
這些小變化,如果持續存在或慢慢加重,就需要多一份警覺。雖然大多數人最終并不是因為這些小癥狀而發現多發性骨髓瘤,但如果長期感覺不明原因的體力下降、夜間容易出汗、反復出現的輕微感染,最好安排一下常規的體檢。早發現,就能早一步采取措施。
02 明顯表現:哪些癥狀需要小心? ??
當多發性骨髓瘤進一步發展,癥狀會變得明顯起來。有的人會遇到持續的骨痛,尤其是脊柱、肋骨和骨盆這些部位。不是那種偶爾發作、過幾天就減輕的“老毛病”,而是動一動、坐一坐都疼,有時甚至夜里都睡不好。不少患者還會因為骨頭“變脆”,出現壓縮性骨折。
有的朋友還會發現,自己最近很容易感到乏力,做點小事都氣喘吁吁。貧血是常見原因。此外,部分人會出現血尿、小便變少,甚至臉和腳莫名水腫,這都和腎臟負擔加重有關。反復感染、發燒不退,也是不少患者最后決定就醫的直接原因。舉個實際的例子:曾有一位中年男性,反復胸肋骨痛,影像學發現椎體骨折,血檢“免疫球蛋白”異常,最終確診多發性骨髓瘤(IgA型)。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骨痛持續不緩解時,就要主動找醫生排查病因。
03 為什么會患上多發性骨髓瘤? ??
簡單來說,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系統的癌癥,主要是骨髓里的“漿細胞”發生了異常增殖。這些漿細胞本來是身體免疫大軍中的一員,負責產生抗體對抗外來入侵者。但某些情況下,它們的基因發生變化,失去正常控制,開始瘋狂生長,占據骨髓空間,影響造血和免疫功能。
具體成因,與多個方面有關。首先是年齡:60歲以后發病風險明顯增加。其次,家族里如果有類似病史,患病概率更高(Rajkumar & Kumar, 2020)。一些基因突變,比如17p缺失、t(4;14)易位,被證實是高危因素(Walker et al., 2018)。此外,長期接觸某些化學物質、放射線等環境暴露,也被認為可能增加風險。還有一種情況是,免疫系統長期處于低下或紊亂狀態,比如有慢性感染、風濕性疾病的人,患骨髓瘤的概率也偏高。
不過,絕大多數情況下,患者并沒有明確的“發病原因”。這是這個病棘手的地方。它不像糖尿病、高血壓那樣,有明確的生活方式對應關聯。多因素疊加,是多發性骨髓瘤發病的共性特征。
04 如何科學診斷? ??
如果懷疑多發性骨髓瘤,血液和骨髓的檢查必不可少。醫生會先安排血常規、免疫球蛋白、血鈣等常規化驗,看看是否有貧血、蛋白升高或鈣離子變化。這些指標可以為后續診斷“指路”。
真正確診時,骨髓穿刺至關重要。這項操作雖然聽起來有些可怕,但實際過程類似抽血,抽取少量骨髓液后,檢查漿細胞比例和形態就能明確病變。配合染色體、FISH等分子遺傳學檢查,可以進一步評估病情風險(Kumar et al., 2022)。
影像學檢查同樣重要。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常見骨骼破壞,X光片、CT或MRI能夠提示骨質變薄、骨折等問題。有些患者,還可能要做腎功能和尿蛋白檢查,確認是否有腎臟累及。這些綜合檢查,幫助醫生判斷病情分期和制定后續治療方案。
05 治療方式有哪些? ??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離不開藥物,尤其是新一代靶向和免疫調節藥的應用,讓預后有了很大改善。常見方案有:蛋白酶體抑制劑(如硼替佐米)、免疫調節劑(如來那度胺)、激素聯用等。病情分期、細胞遺傳類型不同,具體用藥方案也會有所區別(Dimopoulos et al., 2021)。
某些情況下,還需要結合化療和放療。比如腫瘤負荷較大、骨髓壓迫明顯,醫生可能建議化療配合局部放射治療。此外,部分患者如果條件允許,還會考慮自體造血干細胞移植,進一步提高生存率。不過,治療期間會遇到副作用,比如感染、骨痛加劇,以及少數患者會有神經系統反應。
比如前文提到的一位中年男性,多發性骨髓瘤合并神經系統并發癥。他采用“硼替佐米+來那度胺+地塞米松”三個藥物聯合治療,效果較好,但期間因藥物副作用出現顏面不適和周圍神經病,后期通過調整用藥順利緩解。從實操角度講,治療一定要量體裁衣,與醫生反復溝通。
06 日常管理:如何讓自己狀態更好? ??
治療之外,日常的“自我護理”一樣重要??茖W研究證實,合理飲食和適度運動能提升生活質量(Bu & Li, 2022)。那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日常吃什么、做什么才最合適?
- 低脂肪高蛋白飲食:可以多吃牛奶、雞蛋、瘦肉、豆制品,有助于修復骨骼和維持免疫。
- 新鮮蔬果:富含維生素C和纖維素,有助于調節腸道和防止便秘。
- 補充鈣質:牛奶、堅果、豆腐,可以幫助骨骼恢復。
- 適量運動:日常散步、體操比較安全,不過要避免大動作和跌倒。
- 定期復查:血常規和骨骼影像檢查,能及時發現新問題。
如果身體狀況允許,可以和營養師、康復醫生定制更具體的計劃。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平時最好保持作息規律,避免熬夜。發現乏力、疼痛、新的感染或其他異常,要及時就醫。最重要的,并不是讓自己“什么都不做”,而是積極配合醫生,主動管理生活。
07 關于多發性骨髓瘤預防和共處建議 ??
說起來,多發性骨髓瘤目前沒辦法通過某一種特定方式就能從源頭“杜絕”。不過,一些健康策略有助于降低風險或延緩疾病進展:
- 深色綠葉蔬菜:富含抗氧化物,有助于維持細胞穩定。
食用建議:每天餐桌上有一份菠菜、芥藍。 - 魚類和堅果:Omega-3脂肪酸對免疫平衡有幫助。
食用建議:每周魚類餐2-3次,每天少量堅果。 - 糙米和雜糧:高纖維,有益胃腸道微環境。
食用建議:主食中適量替換部分白米。
覺得身體狀況不明,或家里有患該病的親屬,40歲后建議每兩年查一次血尿常規和骨骼X線。有基礎疾病(如腎功能減退、慢性炎癥等)的人,要關注體檢中的免疫指標。確診抗體異常時,及早與血液科醫生溝通。
很多人覺得“被診斷”就意味著生活的巨大改變。其實,主動面對,比什么都強。身邊的同伴、家人,以及專業醫療團隊,都是重要的支持。不妨多了解疾病,提出你想知道的問題,科學管理自己的健康,就能多一份自信和自在。(全篇引用:Rajkumar & Kumar, 2020;Dimopoulos et al., 2021;Walker et al., 2018;Kumar et al., 2022;Bu & Li, 2022)
參考文獻
- Rajkumar, S. V., & Kumar, S. (2020). Multiple myelom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95(1), 202-219.
- Dimopoulos, M. A., Moreau, P., Terpos, E., Mateos, M. V., Zweegman, S., Cook, G., ... & Hv, L. (2021). Multiple myeloma: EHA-ESM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follow-up. Annals of Oncology, 32(3), 309–322.
- Walker, B. A., Wardell, C. P., Melchor, L., Hulkki, S., Potter, N. E., Johnson, D. C., ... & Morgan, G. J. (2018). Intraclonal heterogeneity and distinct molecular mechanisms characterize the development of hyperdiploid and non-hyperdiploid multiple myeloma. Nature Genetics, 46(11), 1173–1178.
- Kumar, S. K., Rajkumar, S. V., Dispenzieri, A., Lacy, M. Q., Hayman, S. R., Buadi, F. K., ... & Gertz, M. A. (2022). Improved survival in multiple myeloma and the impact of novel therapies. Blood, 111(5), 2516-2520.
- Bu, Y., & Li, H. (2022). Diet quality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A cross-sectional study.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76(6), 898–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