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射病:身體與你的高溫對抗的較量
01 熱射病簡介:不僅僅是中暑
夏天戶外走一圈,衣服濕透,頭腦發暈,或許你以為只是“曬太狠了”。其實,熱射病遠比想象危險得多。如果說普通中暑像是小感冒,那熱射病就有點像突然闖進生活的不速之客——它讓身體升溫過高,甚至可能讓大腦、心臟等多器官一起罷工。
這種嚴重情況大多出現在高溫、悶熱的環境下,人體失去了自我降溫的本領。數據顯示,全球每年因熱射病導致的重癥和死亡事件正在增加(Bouchama et al., 2007; Lancet)。
02 熱射病的癥狀:身體的求救信號
- 偶爾頭暈
- 偶有乏力
- 出汗比平時多
- 有點口渴但還能忍
- 持續高熱(體溫常超過40℃)
- 皮膚反而變得干熱、不再流汗
- 心跳變快,偶爾感覺劇烈心悸
- 意識模糊,有的人會出現胡言亂語
有位38歲的戶外男工,頂著正午烈日工作,大汗淋漓后突然站不穩、體溫飆升、說話混亂。這一幕其實就是人體在瘋狂向你發送“快救我!”的信號。高熱而無汗,正是熱射病的危險標志。
03 不同類型熱相關疾?。簭男÷闊┑酱笪C
類型 | 表現 | 潛在危害 | 常見對象 |
---|---|---|---|
熱痙攣 | 肌肉抽搐(多在小腿、手部) | 多為輕度,補水后緩解 | 運動員、戶外勞動者 |
熱衰竭 | 頭暈、虛弱、大量出汗 | 若不及時處理,可進展為熱射病 | 戶外工作者、中老年人 |
熱射病 | 極高體溫、意識混亂、不出汗 | 多臟器損傷甚至致命 | 老年、兒童、重體力者 |
簡單說,熱相關疾病可以從“小麻煩”一路升級為“大危機”。只有提前了解,才能更好地應對。
04 如何科學監測與自我識別?
- 體溫監測:高溫作業后體溫持續超過38.5℃需警惕;用手觸額頭感溫有一定誤差,最好用電子體溫計。
- 皮膚狀態:正常中暑會大量出汗,若發現出汗突然停止,皮膚干熱、泛紅,這是熱射病的征兆。
- 意識判斷:如果自己或身邊人出現答非所問、行動笨拙、甚至不認人,這時候絕不能拖延。
- 心率監測:心跳突然加速、感到心跳異常,尤其是在炎熱環境下,也應特別重視。
這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及時識別身體的微妙變化,有時能救命。研究發現,及時發現并轉移到陰涼地帶、降溫,大大降低了重癥發生率(Leon & Helwig, 2010, J Appl Physiol)。
05 熱射病高危人群:誰最容易中招?
- 高齡老人:隨年齡增長,體溫調節能力下降。例如一位74歲女性,平時在家避暑還好,后因短暫外出散步突感頭暈,回家后體溫迅速升高,最終送醫確診為熱射病。
- 兒童:小孩子自控能力弱,玩起來顧不上補水、避暑,容易在高溫環境中快速失控。
- 慢病患者:如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基礎疾病讓身體更難應對高溫。
- 特殊職業群體:環衛工人、外賣騎手、建筑工地工人等,由于戶外暴露長、流汗多,風險更高。
這提醒我們,照顧身邊老人和孩子時,高溫天尤其別掉以輕心。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統計,極端天氣導致的中暑事件中,60%以上為65歲以上人群(CDC, 2022)。
06 熱射病的健康危害:為什么它會威脅生命?
熱射病本質上是身體失去散熱功能,血液被“趕”到皮膚表層幫助降溫,內臟器官如心臟、大腦、肝臟等則供血不足,很快發生損傷。
高溫使蛋白質結構被破壞,全身像進了一臺“過熱的發動機”,多臟器功能紊亂,可能出現腎衰、心律失常,最嚴重時甚至休克、死亡。2010年一項研究發現,因熱射病入院患者的死亡率高達30%(Leon & Helwig, 2010, J Appl Physiol)。
所以,別把高溫天的異常不適當成“小題大做”。
07 科學預防:這些措施要記??!
- 定時喝水:在室外活動中,建議每隔30-60分鐘補充一杯白水,不要等渴了才喝。
- 飲食建議:
- 黃瓜:含水量高,生吃或拌沙拉均可,每天一根幫助補水。
- 西瓜:夏季補水佳品,但應適量,不建議空腹吃。
- 酸奶:可幫助電解質平衡,增加胃腸耐熱力。
- 穿著建議:選透氣淺色衣服、寬邊帽,下班后多洗冷水澡。
- 環境管理:開空調時務必注意空氣流通,午間高溫盡量減少室外停留時間。
- 初現嚴重信號怎么辦?
- 立刻停下活動,轉移到通風陰涼處
- 濕毛巾/冰袋敷腋下、脖子
- 意識不清或高熱不退馬上送醫
- 建議選擇附近大醫院發熱門診急診科
08 行動建議與結語
夏天最怕的不是熱,而是熱得沒有防備。日常如果能多留點心給身體的“小警報”,遇到持久高熱、意識模糊等情況,別硬撐,及時求助最要緊。預防辦法并不復雜,關鍵是能否每天堅持,把補水、飲食和環境調整當作生活的習慣,遠離因大意引發的危機。
也許,有時防護措施顯得平淡無奇,但它們就是保護家人和自己的關鍵一步。體貼照顧老人和兒童,自己不硬拼。熱射病這個不速之客,其實不難防住。
主要參考文獻
- Bouchama A, Knochel JP. (2002). Heat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 https://doi.org/10.1056/NEJMra011089
- Leon LR, Helwig BG. (2010). Heat Stroke: Role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9(6), 1980-1988. 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301.2010
- CDC. (2022). Heat-Related Deaths and Illnes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https://www.cdc.gov/disasters/extremeheat/heat_gui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