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性面癱:面部表情的隱秘失蹤
有沒有碰見過這樣的情況?平時照鏡子時突然發現,自己的半邊臉怎么抬不起眉毛,甚至喝水時一側嘴角總是漏水。其實,這并不是簡單的“睡姿不正”造成的。周圍性面癱,可能正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你的面部表情。這個“小麻煩”雖不致命,但對很多人來說實在讓生活變得別扭。今天,咱們就把這個問題說清楚。
01 什么是周圍性面癱?
面部神經就像一條“信息高速公路”,負責傳遞大腦的指令,讓我們的面部肌肉能自由做表情。周圍性面癱(也叫貝爾麻痹),就是這條高速公路出了問題——面神經在離開大腦、控制面部肌肉的途中受到損傷,導致相關肌肉失去動力。
需要注意的是,醫學上常說的“面癱”分為中樞性和周圍性。周圍性面癱影響整側面部,比如一側的額頭、眼瞼、嘴角都無法正常運動;而中樞性面癱常見于中風,主要影響下半邊臉,額頭通常能活動。
類型 | 受影響部位 | 常見原因 |
---|---|---|
周圍性面癱 | 整個半邊臉 | 面神經炎、病毒感染 |
中樞性面癱 | 下半邊臉為主 | 腦卒中(中風) |
對大多數人來說,面癱好發于成年人,但偶爾孩子也可能出現。生活工作、情緒交流都會受到影響,有時甚至讓人產生自卑感。別忽視,盡早識別和干預非常重要。
02 疑點揭示:面部表情的消失信號
簡單來說,周圍性面癱常常來得很突然。比如,你早晨醒來發現,一側臉怎么都微笑不出來,一喝水水就從嘴角流出,甚至閉眼都閉不嚴實。
- 面部表情明顯缺失: 突然間,原本靈活的臉變得僵硬呆滯。比如50歲的劉阿姨,清晨刷牙時發現左側臉動不了,嘴角下垂,說話含糊——這就是典型的表現。
- 口水不受控: 飲水時易漏水,說話會覺得吐字費勁。
- 閉眼困難: 還可能出現眨眼無力,眼淚多,有人白天只能貼膠布“強行閉眼”。
- 味覺有變化: 舌尖嘗味能力下降,有時感覺食物“不香了”。
這些癥狀持續出現,需要及時尋求醫生幫助,而不是單純“等著自己好”。
03 為什么會得周圍性面癱?
引發周圍性面癱的原因很多,包括病毒、外傷及身體自身免疫機制的異常。這里拆分幾個常見因素來講一講。
- 病毒感染: 最常見的是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它像個“不速之客”,平時潛藏在身體神經里,抵抗力下降時突然活躍,攻擊面神經。研究顯示,約70%的新發面癱與此病毒有關(Baugh et al., 2013)。
- 身體免疫反應異常: 一些情況下,免疫系統誤傷自己的神經纖維,比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近期經歷嚴重的病毒感染。
- 面部或耳部外傷: 少見但不得不提,如交通事故、面部劇烈撞擊后損傷面神經。
- 其他危險因素: 如糖尿病患者、孕晚期的女性、慢性感染、寒冷刺激等,也更容易患上周圍性面癱。
說起來,誘因不少,但不是每個風險都能避免。
04 面癱怎么診斷出來?
- 詳細病史詢問: 醫生會問最近是否感冒、面部受過傷、是否有慢性病等。
- 面神經體檢: 讓你做皺眉、鼓腮、咧嘴等動作,通過動作的完成度判斷受損區域。
- 必要輔助檢查: 某些病例會用電生理檢測(肌電圖,EMG)來了解神經損傷程度,復雜疑難患者可能加做核磁共振(MRI)排除腦部原因。
檢查類型 | 用途/意義 |
---|---|
體格檢查 | 初步判斷面癱類型和嚴重程度 |
電生理檢測 | 明確神經受損的具體部位和程度 |
影像學檢查 | 排除腦卒中等中樞性疾病 |
精準診斷是后續治療的基礎,如果癥狀進展快或伴有全身不適,最好及時就醫,別拖延。
05 面癱如何治療?
治療方案根據嚴重程度、誘因和癥狀持續時間決定。最重要的一點——盡早治療效果通常更好。
- 藥物治療: 常用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用于抑制炎癥、減輕神經腫脹,建議在發病72小時內開始;若有病毒感染跡象,可加用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
- 物理治療: 通過面部肌肉主動訓練、理療刺激,幫助面神經恢復功能。
- 保護眼睛: 無法閉眼時需用人工淚液或夜間貼保護膜,預防角膜受損。
- 手術干預: 極少數因神經完全斷裂、數月無恢復跡象,才考慮外科修復。
醫療方案要根據醫生建議調整,不能隨意用藥。
06 預防和康復能做什么?
除了及時就醫,日常養護和康復訓練同樣重要。雖然很多“民間偏方”沒有科學支持,但下面這些方式對實際康復有幫助。
推薦措施 | 解釋&實用建議 |
---|---|
面部肌肉主動訓練 | 每日對鏡微笑、呲牙、鼓腮、收眉,動作盡量緩慢、有意識控制,每天兩組,每組10分鐘。 |
均衡飲食 | 多吃蔬菜、水果和高蛋白食物,如豆制品、雞蛋。幫助神經修復。 |
注重防寒保暖 | 氣溫變化時,面部要戴口罩或圍巾,降低冷風刺激。 |
加強鍛煉 | 適量運動,比如快走、慢跑,增強免疫能力。 |
保持作息規律 | 按時作息,保證睡眠,有助于神經系統自我調節。 |
菠菜:維生素豐富,促進神經修復,建議一周吃3-4次。
雞蛋:蛋白質補給,早餐煮或蒸食,每天一枚。
魚肉:含有豐富Omega-3脂肪酸,有益神經健康,一周2-3次。
- 預防方面,主要是增強免疫、及時防寒、科學鍛煉。
- 早期癥狀出現就要去神經內科診斷,不要迷信推拿或延誤最佳干預時機。
其實,周圍性面癱大部分可以痊愈,關鍵看早發現、早治療和科學的康復配合。
結尾建議
有人問,面癱是不是很可怕?其實,大多數人經過規范治療和系統康復都能恢復原來的微笑。重點在于——別把面癱當成“上火”或“普通麻木”,初期癥狀要盡早去正規的醫院神經內科診治。平時多做面部訓練,吃好、休息好,對于已經經歷過一次面癱的人來說,保持好身體狀態,就是最好的預防措施。自己多一份理解,也能更好地關心家人和朋友。如果你身邊有人突然半邊臉部表情喪失,不妨帶他/她及時看醫生,這就是對健康最大的負責。
參考文獻
- Baugh, R. F., Basura, G. J., Ishii, L. E., et al. (2013).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Bell’s palsy. Otolaryngology–Head and Neck Surgery, 149(3_suppl), S1–S27.
- Eviston, T. J., Croxson, G. R., Howell, R., et al. (2015). Bell’s palsy: aet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multidisciplinary care.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86(12), 1356–1361.
- Griffin, J. R., Richardson, L. C., & Cohen, R. (2021). Corticosteroids for Bell’s palsy (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1), CD0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