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句話說,血塊像是高速公路上的“意外堵車”,讓血流受阻,不僅可能讓患肢腫脹不適,嚴重時還會因為血塊脫落跑到肺部,造成所謂的肺栓塞,這對生命危險程度很高。
醫學定義 | 主要成因 |
---|---|
下肢深靜脈內形成血凝塊,阻塞血液回流 | 血流緩慢、血液黏稠增加、血管壁損傷 |
提醒: 剛發病時癥狀往往并不明顯,早發現、早干預對恢復很重要。
有的人可能一開始只是偶爾感覺小腿發緊,甚至當成了走多了、站久了的“疲勞”;但一旦病情進展,就可能變成持續性腫脹、壓痛甚至發熱。明明沒有扭傷卻小腿比另一側粗不少,這其實是身體在發信號。
階段 | 常見表現 |
---|---|
初期 | 偶爾小腿酸脹感,有時發緊 |
進展后 | 持續腫脹、壓痛,有溫度升高,活動受限 |
血栓一旦形成,最常用的對策是抗凝藥物,主要通過“抑制血液進一步凝固”來阻止血栓變大。早期使用可大大降低并發癥(Kearon et al., 2016)。溶栓治療則是利用藥物主動讓血塊“溶解”,多用于急性、面積大的血栓。
治療方式 | 適用情況 | 優缺點 |
---|---|---|
抗凝藥物(如華法林、利伐沙班) | 多數血栓患者 | 見效平穩,需定期監測血液指標 |
溶栓(靜脈或局部注射) | 大血栓或血流受阻影響明顯 | 見效快,但有出血風險 |
手術/介入取栓 | 危及生命、藥物禁忌或效果差 | 恢復快,操作風險和創傷大 |
過去十年里,醫學技術進步讓血栓治療增加了不少新招數。舉個例子,機械血栓抽吸技術——通過血管內的細小儀器直接把血塊吸出來,適合急性期、血栓較“新鮮”的患者。還有激光或射頻輔助的靜脈閉合,常見于靜脈曲張合并血栓的情況。
說起來,病后治療當然重要,其實降低血栓風險最有效的還是日常生活管理。這里不說“不能干什么”,只聊聊做點什么最有益——有三個關鍵詞:多動、多喝、多吃蔬果。
健康行為 | 怎么做 | 主要好處 |
---|---|---|
定期運動 | 每天快步走30分鐘或拉伸腿部5分鐘 | 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降低血栓概率 |
多喝水 | 一天1500-2000ml(分次喝,不憋到口渴) | 稀釋血液,減少血液黏稠 |
高纖維飲食 | 適量多吃蔬菜水果雜糧 | 營養均衡,間接調節血液狀態 |
有一位42歲的男性,因工作壓力大熬夜、缺乏鍛煉,突然發現小腿腫脹。幸運的是及早就診,醫生進行抗凝治療后恢復順利。他坦言,內心很焦慮但經過專業解釋和同病房患者的交流,逐漸放下了心理負擔。
問題 | 建議 |
---|---|
焦慮、不安 | 與醫生多溝通,把握自己康復主動權 |
恢復期不知如何運動 | 循序漸進、低強度鍛煉,不強迫自己負重 |
家屬擔心反復 | 按時定期復查,養成規律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