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瘤手術:風險與應對的新視角
01 發現動脈瘤:有時比想象更安靜
很多動脈瘤在發現之前,似乎就像是你身體里的一位"隱居老鄰居",不聲不響。有的人體檢時偶然發現血管壁有輕微膨脹,大部分并沒有特別的不適,偶爾可能會有一點頭暈或者輕微不適,很多人都沒有在意。
其實,這樣看似“低調”的表現讓動脈瘤成了潛伏在日常生活里的隱形風險。往往等到癥狀明顯時,風險也悄然升高。
數據顯示,約60%的腦動脈瘤患者是在體檢或者其他疾病影像檢查時被發現的[1]。所以,不要因為沒有感覺就掉以輕心,定期健康檢測挺有用。
02 明顯信號:哪些表現要當心?
- 持續性頭痛:尤其是突然爆發、無法緩解的頭痛,需要專業評估。
- 局部神經癥狀:比如突然視力模糊、說話困難,甚至肢體無力。
- 特殊案例:張女士,52歲,近期突然出現右側短暫失明和劇烈頭痛,檢查發現腦動脈瘤。這個例子讓人明白,強烈的、持續的癥狀絕不能忽視。
小提示 出現持續或突發性的難以解釋的頭痛、或短暫的視物障礙,應該盡快到神經內科或者血管外科就診。
03 動脈瘤是怎么形成的?
風險因素 | 作用方式 | 典型例子 |
---|---|---|
高血壓 | 長期壓力導致血管壁變薄,局部膨脹 | 李先生,64歲,長期血壓偏高,被查出腹主動脈瘤 |
吸煙 | 尼古丁損傷血管壁、加快硬化步伐 | 有30年煙齡的王先生,發現股動脈瘤 |
家族遺傳 | 血管彈性弱,易受壓力影響 | 姥姥與母親均有腦動脈瘤史的小孫,體檢發現小動脈瘤 |
年齡增長 | 血管壁自然老化失去彈性 | 80歲老人腹主動脈局部明顯擴張 |
這說明,很多人平時習慣或者自身條件,就在無形中影響著動脈瘤的發生幾率,有的因素像積木一樣慢慢堆疊,最終讓血管出現異常膨脹。
研究提示: Forsdahl SH, et al.(2009)發現高血壓患者發生動脈瘤的風險大約是不高血壓患者的3倍,且吸煙會讓該風險再增一層![2]
04 手術方式:傳統與微創各有所長
- 傳統開顱/開腹修補術 ??
- 通過切開顱骨(或腹部)、直接暴露動脈瘤,手工夾閉或縫合。適合位置表淺、體積較大的動脈瘤。
- 微創支架植入術??
- 通過股動脈插管,在血管內放置特制支架,將動脈瘤“隔離”,減少破裂風險。尤其適合體質較差、或者動脈瘤位置特殊的病人。
- 血管線圈栓塞
- 用細導管把特殊線圈送到動脈瘤內,使血流不再進入,動脈瘤慢慢失去活性。部分細小腦動脈瘤首選。
治療選擇建議:
- 年紀較大的患者多考慮微創類方案
- 年輕、整體健康狀況良者,可選擇傳統開放修補
- 位置特殊的病例由醫生綜合評估決定
05 手術風險全景解析
風險類型 | 說明 | 典型并發癥 |
---|---|---|
出血 | 操作中損傷血管,或血流壓力過大致破裂 | 創口出血甚至腦出血 |
感染 | 創口或血管內置物導致細菌感染 | 發熱、局部紅腫、嚴重時敗血癥 |
腦/肢體功能障礙 | 尤其是腦動脈瘤,術中神經損傷可能導致后遺癥 | 語言不清、肢體無力 |
血管再次堵塞 | 栓塞和支架手術后,斑塊或血栓形成 | 局部血流阻斷,導致缺血 |
罕見并發癥 | 如過敏反應、腎功能受損(造影劑相關) | 皮疹、尿量減少 |
這些風險提醒我們,手術雖然能顯著降低動脈瘤破裂概率,但每一個方案都不是零風險的選擇。針對自己的具體情況充分了解可能的風險,有助于做出更理智的決策。
06 如何降低手術風險?實用建議梳理
- 術前專項檢查:做好心肺功能、凝血等綜合評估,明確動脈瘤的具體形態,有助于選擇最適合的手術方式。
- 規律作息與健康飲食: 術前適度鍛煉、均衡飲食??梢栽黾痈缓寡趸锏氖吖ㄈ缥魈m花、藍莓)以及高蛋白食物(如魚、豆制品),有助于增強體力和免疫力。
- 戒煙與控壓: 積極調整血壓維持在安全范圍,建議可以配合醫生嘗試降壓藥物管理。戒煙對恢復也大有好處。
- 術后護理: 手術后留意體溫、傷口變化,按時復診。早期活動能防止靜脈血栓,需要合理安排。
- 心理準備: 保持心理平穩,適當做些深呼吸練習和放松訓練,對恢復很有用。
檢查建議:
- 50歲后可定期做血管超聲檢查,一般建議每2-3年一次。
- 家族有動脈瘤史者可酌情提前做頭顱或腹部CTA/MRA檢查。
07 真實病例與專家提醒
真實案例:
劉先生,58歲,外地來滬探親時突然出現一側手臂持續無力,被送醫發現椎動脈瘤破裂,所幸手術及時。恢復過程中,他積極配合康復醫師做手指訓練訓練,現在已能獨立生活。這讓我們知道,早期求醫和積極康復真能讓生活重回正軌。
專家建議:
- 手術并非每個動脈瘤都需要,一些極小無癥狀動脈瘤可以定期觀察;但一旦顯著增長或有破裂風險,醫生會建議積極處理。
- 選擇醫療機構時,盡量到設有血管外科、神經外科專項團隊的三甲醫院,可以確保全流程安全。
不管目前有沒有癥狀,動脈瘤問題都不是遙遠的醫學難題。關注體檢、懂得信號、合理選擇醫生和治療策略,是給自己和家人最實在的保障。
參考文獻
- Al Kasab S, et al. (2017). Incidental intracranial aneurysms: Preval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6(10), 2388–2392.
- Forsdahl SH, Singh K, Solberg S, Jacobsen BK. (2009). Risk factors f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A 7-year prospective study: The Troms? Study, 1994–2001. Circulation, 119(16), 2202–2208.
- Greving JP, et al. (2013). Endovascular coiling versus neurosurgical clipping for patients with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 A cost-utility analysis. Stroke, 44(11), 3163–3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