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酮飲食:健康新潮流還是科學真相?
01. 什么是生酮飲食?
身邊總有人聊起“生酮”,有的人是在小區健身房見的,也有人是被朋友圈的減重對比照吸引過去。簡單來講——生酮飲食就是減少碳水,多吃脂肪,用脂肪替代糖分作為能量來源的一種飲食方式??。日常面包、米飯、面條都要嚴格控制,而牛油果、雞蛋、堅果、椰子油等高脂肪食物則變成主角。
和傳統飲食完全不同,剛開始嘗試時,常常感覺有點“考驗意志力”,畢竟生活中主食實在太常見。不過很多人覺得“堅持一段時間,身體會慢慢適應”,有種能量更充沛的感覺。
tip: 生酮飲食的核心是讓身體進入“酮癥”狀態,用脂肪作為主要燃料?。
02. 為什么它會讓你變瘦?(生酮原理)
- 碳水攝入驟減,血糖波動變少
減少主食攝入,胰島素分泌減少,身體開始尋找替代能量。
- 脂肪分解,產生酮體
脂肪在肝臟被分解,轉變成酮體,成為大腦、肌肉的新能量來源。(有點像汽車突然加了另一種燃油)
- 進入"酮癥"狀態
生酮飲食堅持數天后,尿液和血里的酮體濃度升高——這就是變瘦的關鍵過程。
飲食模式 | 主要能量來源 |
---|---|
傳統飲食 | 葡萄糖(碳水化合物轉化) |
生酮飲食 | 酮體(脂肪轉化) |
這個“能量換道”就是生酮讓體重下降的機理,從生理上講并不算奇跡。
03. 生酮飲食有啥具體好處?
- 減重:研究發現,生酮飲食最明顯的益處就是促使脂肪分解,讓不少人短期內體重下降(Mansoor et al., 2016, Obesity Reviews)。一位34歲的女性嘗試三個月后,體重從72kg降到63kg,身體輕松了不少,也緩解了以前經常的饑餓感。
- 血糖管理:對2型糖尿病或胰島素抵抗的人來說,碳水減少可以幫助平穩血糖,減少高峰(Westman et al., 2008, Nutrition & Metabolism)。
- 神經系統疾病輔助治療:特別是頑固性癲癇,兒童患者經過合理生酮飲食控制發作次數明顯減少(Neal et al., 2008, The Lancet Neurology)。不過用途局限,主要用于特定類型。
- 可能提高部分人精力:有些人在適應期后,確實覺得注意力更集中,不過這算“錦上添花”,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有。
不過,身體適應期因人而異,有不足之處也更值得警惕。
04. 風險和副作用到底有哪些?
一位42歲的男性朋友堅持生酮兩個月后,出現口腔異味、便秘,還時常感到頭暈。他以為是減重帶來的“小麻煩”,但后來檢查發現膽固醇升高了不少。這提醒我們,生酮帶來的并非只有“變瘦”。
- 營養結構失衡:長期生酮容易缺乏多種必須維生素、礦物質,影響腸道健康。
- 血脂升高風險:部分人服從高脂高膽固醇飲食后,出現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水平上升(Tay et al., 2015, Diabetologia)。
- 酮癥酸中毒風險:極端情況下,特別是患有1型糖尿病人群,如果體內酮體過高,會引發酮癥酸中毒,危及生命。
- “生酮流感”:初期適應會出現乏力、頭痛、注意力下降,可能持續數天到一周。
- 腎臟負擔加重:高蛋白和高脂容易增加腎臟負擔,對腎功能本身不佳者不是好選擇。
tip:如果長期出現乏力、口渴、排尿異常等持續不適,請及早就醫排查。
簡單來說,生酮不是人人適合,也需要警惕身體出現的持續、較強的不適變化。
05. 生酮跟老一輩的飲食有啥本質區別?
項目 | 傳統飲食 | 生酮飲食 |
---|---|---|
主能量來源 | 碳水(米飯、面、雜糧) | 脂肪、部分蛋白(堅果、牛油果、椰子油) |
蔬果比例 | 較高 | 較低,需要挑選低糖果蔬 |
蛋白攝入 | 中等 | 中到高,需要特別控制總量 |
維生素情況 | 多樣,來源廣 | 部分維生素容易缺乏 |
這種“大換血”式的飲食,和日常家庭搭配差別很大。偶爾短期嘗試或許沒大問題,長期堅持則建議做好營養監測。
06. 有哪些更實用的安全建議?
?? 均衡搭配低糖蔬菜
西藍花、菠菜等低糖蔬菜幫助補充纖維和微量營養素,減少便秘風險。
食用建議: 每天攝入一定量的多樣蔬菜。
西藍花、菠菜等低糖蔬菜幫助補充纖維和微量營養素,減少便秘風險。
食用建議: 每天攝入一定量的多樣蔬菜。
?? 優質脂肪來源
牛油果、橄欖油、堅果等提供健康脂肪,有利于心血管健康。(Volek et al., 2016, 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牛油果、橄欖油、堅果等提供健康脂肪,有利于心血管健康。(Volek et al., 2016, 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 適量蛋白攝入
雞蛋、魚肉為蛋白質良好來源。過量反而加重腎臟負擔,建議根據體重調整。
雞蛋、魚肉為蛋白質良好來源。過量反而加重腎臟負擔,建議根據體重調整。
?? 定期健康監測
長期生酮應測血脂、肝腎功能。40歲以上建議2年做一次全面身體檢查。
長期生酮應測血脂、肝腎功能。40歲以上建議2年做一次全面身體檢查。
????? 咨詢專業營養師或醫生
有慢性病、正在用藥、孕婦等群體,最好先讓醫生評估是否適合再嘗試。
有慢性病、正在用藥、孕婦等群體,最好先讓醫生評估是否適合再嘗試。
適應過程有疑問時,別盲目堅持,和專業人員溝通最關鍵。
07. 日常生活能怎么做得更好?
- 記錄每日飲食、身體變化,發現不適及時調整。
- 適合短期目標(如減重、特殊疾病管理)的人群按需使用,長期堅持需謹慎。
- 親友圈里有嘗試生酮的,不妨多聊聊體驗,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健康飲食。
說到底,飲食方式沒有標準答案。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你,重在了解原理、知曉風險后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 參考文獻
- Mansoor, N., Vinknes, K. J., Veier?d, M. B., & Retterst?l, K. (2016). Effects of Low-Carbohydrate Diets v. Low-Fat Diets on Body Weigh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Obesity Reviews, 17(6), 610-621. https://doi.org/10.1111/obr.12416
- Westman, E. C., Yancy, W. S., Mavropoulos, J. C., Marquart, M., & McDuffie, J. R. (2008). The Effect of a Low-Carbohydrate, Ketogenic Diet Versus a Low-Glycemic Index Diet on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utrition & Metabolism, 5:36. https://doi.org/10.1186/1743-7075-5-36
- Neal, E. G., Chaffe, H., Schwartz, R. H., et al. (2008). The ketogenic diet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epilepsy: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Neurology, 7(6), 500-506. https://doi.org/10.1016/S1474-4422(08)70092-9
- Tay, J., Luscombe-Marsh, N. D., Thompson, C. H., et al. (2015). Comparison of low- and high-carbohydrate diets for type 2 diabetes management: A randomized trial. Diabetologia, 58(7), 1481-1490. https://doi.org/10.1007/s00125-015-3534-0
- Volek, J. S., Phinney, S. D., Forsythe, C. E., et al. (2016). Impact of a high-fat diet on the lipid profil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healthy adults. Progress in Lipid Research, 61, 1-17. https://doi.org/10.1016/j.plipres.2015.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