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缺乏與營養過剩:身心的雙刃劍
吃飯,是每天看似最簡單的事,卻充滿學問。有時候,忙碌的上班族為了省事,常常用一碗泡面應付一整天。有時,家長又擔心孩子長不高,拼命加餐。你會發現,似乎誰都有過一段“好像哪里不對勁”的飲食狀態。吃太少和吃太多,都會在無聲中悄悄影響著我們——其實,營養不足和營養過剩都不是什么稀罕事。這種“兩頭難”的健康問題,你真的了解嗎?
01 營養缺乏:身體的警報燈亮起時
營養缺乏常常不像感冒那樣來得突然。很多人初期只覺得偶爾沒力氣、指甲容易斷,或者總覺得皮膚干燥。直到身體發出更明顯的信號,像頭發變脆、口腔潰瘍反復、感冒拖很久才好,才開始警覺。
說起來,有位25歲的白領小顧,大學畢業剛入職,經常加班晚飯隨便吃,半年后突然發現月經不規律,還經常感到頭暈——才查出是鐵和維生素B12缺乏。這種例子在臨床上很常見。
02 營養過剩:過猶不及的煩惱
營養過剩的故事經常在愛吃甜食和油膩食品的家庭中上演。有些人覺得自己體重沒變化就“沒事”,其實脂肪在腹部悄悄堆積、血壓和血糖漸漸變高。
40歲的李先生,業務應酬頻繁,大魚大肉成習慣,三個月體檢查出血脂異常——除了偶爾覺得口渴和晚上愛醒來,幾乎沒什么明顯不適。等到健康篩查發現,往往病已“潛伏”很久。
信號 | 表現 |
---|---|
體重緩慢上升 | 近半年胖3-5公斤,衣服稍緊 |
腹圍增加 | 腰帶孔越用越外 |
皮膚油膩 | 臉上易冒痘 |
03 營養缺乏與過剩:本質上的分水嶺
其實,無論是缺乏還是過剩,問題都在于營養攝入和身體所需間的“不對稱”。
主要不同:
- 對免疫的影響:缺乏時,免疫力下降,易生病;過剩時,免疫系統因“脹滿”也可能失調,反而容易發生炎癥反應。
- 慢性病風險:長期營養缺乏的人,更易患骨質疏松、貧血等;而營養過剩是肥胖、2型糖尿病的“推手”。
04 為何走兩極?主要風險因素分析
營養缺乏常見原因
- 飲食單一,蔬菜水果攝入少
- 節食、極端減肥
- 胃腸功能不佳(如腸炎、慢性胃炎)
- 特殊生理狀態(孕期、哺乳期)營養需求增加
- 老齡化吸收能力下降
營養過剩常見原因
- 高熱量飲食,甜食、脂肪豐富食品攝入多
- 缺乏運動,久坐是主因之一
- 經濟條件優越,零食、飲料不節制
- 遺傳因素影響代謝速度
- 壓力大,容易情緒性進食
研究發現,每天多坐一小時,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13%(Gr?ntved & Hu, 2011)。這說明,不僅吃得多,動得少同樣是“推手”。
05 營養缺乏的健康影響
小小的營養素,對身體卻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時,影響往往被“小題大做”:
- 貧血:長時間鐵、葉酸或維生素B12攝入不足,出現乏力、面色蒼白。
- 骨質疏松:缺鈣和維生素D,骨骼變脆易骨折。
- 發育障礙:兒童青少年時期,蛋白質、微量元素不足會影響身高、智力。
例如,13歲的初中生亮亮因挑食,身高體重低于同齡人,兩年后復查,骨齡明顯滯后。
還需留心,長期營養不足還可能影響情緒、注意力甚至心臟等器官功能(Micha et al., 2017)。
06 營養過剩的健康風險
其實,“吃得太好”也暗藏不少麻煩。身體過度儲存能量,易引發代謝紊亂:
- 肥胖:脂肪堆積影響心臟、關節。
- 高血壓、高血脂:血管壁“受累”,增加中風和心梗的機會。
- 2型糖尿病:胰島素作用減弱,血糖“失控”。
有研究(HRIDAY等,2018)顯示,腰圍大于90厘米的男性,心血管風險顯著升高。肥胖、三高、慢性疾病往往聯動出現,讓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07 如何走好平衡之路?實用建議
吃得對,就能給身體“加分”??茖W飲食不難做到,關鍵是真正落實到每一頓飯。
每日推薦
- 每天保證一盤綠葉菜,豐富維生素C和葉酸
- 每周攝入多種蛋白,如魚、肉、蛋、豆制品,助力免疫和修復
- 主食粗細搭配,燕麥或全麥面包能增加飽腹又有纖維
特殊情況建議
- 孕婦應增強鐵、鈣、優質蛋白攝入
- 老年人適當增加富含鈣和維生素D的食物,如奶酪、鮭魚
- 兒童挑食者可參考醫生或營養師建議制定加餐計劃
食物 | 功效 | 推薦頻率 |
---|---|---|
菠菜 | 補鐵、抗氧化 | 每周3-5次 |
三文魚 | 補充優質蛋白及DHA | 每周1-2次 |
豆腐 | 增強骨骼健康 | 經常替換肉類 |
08 平衡飲食,輕松健康
飲食這件事,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多問問自己:最近是不是總是頭暈沒精神,或者腰圍突然大了?
營養缺乏令人無力,營養過剩又易惹病。其實,健康并不神秘。慢慢調整,更關心自己的每一口飯,讓身體和心情都能悄悄變好。
不是人人都要做嚴格的飲食管理者,只要在日常飲食中多一些選擇,偶爾關注一下身體的小變化,健康其實離你很近。
吃得雜一點,動得勤一點,就是最好的“調味品”。
引用文獻(APA格式,部分內容在文中已作標注)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Obesity and overweight. WHO Fact sheets.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 Gr?ntved, A., & Hu, F. B. (2011). Television viewing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JAMA, 305(23), 2448–2455.
- Micha, R., Pe?alvo, J. L., Cudhea, F., Imamura, F., Rehm, C. D., & Mozaffarian, D. (2017). Association Between Dietary Factors and Mortality From Heart Disease, Stroke, and Type 2 Diabe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MA, 317(9), 912–924.
- HRIDAY, G., et al. (2018). Central obesity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 meta-analysis.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 25(7), 705-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