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脫位:從急救到康復的全方位指南
01 什么是關節脫位?
生活中,無論是在球場劇烈拼搶,還是家中不小心滑倒,有時會突然倒地、起身后發現關節活動變得困難,這種場景其實不少見。關節脫位,是指連接的骨頭從正常位置“錯開”,導致關節暫時無法正常靈活活動。
常見的受傷部位有肩關節、肘關節、手指等。簡單來說,原本依靠滑順結構和韌帶穩定的骨頭,短時間內被強力”擰”出了原位,就像門軸一下被拉脫——門打不開,關節也一樣動不了了。
這種損傷并不罕見。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有0.5%的人群會經歷不同類型的關節脫位(Schofer, 2021)。青壯年和喜歡運動的人易中招,但并不意味著孩子和中老年人就不會遇到。出現脫位時,骨頭本身通常沒斷,但周圍結構容易跟著受累,從而產生一系列影響。
??小貼士:關節脫位不是骨折,但處理不當也可能留下長期隱患。遇到疑似脫位,及時停止活動是第一步。
02 關節脫位的常見原因
- 運動沖撞: 經常有籃球愛好者,沖籃落地姿勢不對,一瞬間肩膀或者手指就被拉脫。比如,一位22歲男大學生籃球時,倒地時手臂撐地,肩關節“彈”出正常位置。這種情況在運動愛好者中時有發生。
- 跌倒擠壓: 家中浴室地面濕滑,60歲女性不慎滑倒,手腕著地,瞬間手指脫位。年紀越大,骨骼和韌帶的彈性降低,這類風險隨之增加。
- 交通意外和強力外傷: 騎車摔倒、車禍等突發情況,肘關節、髖關節易受到直接撞擊。兒童意外牽拉手臂,也可能引發“肘關節脫位”。
???提醒:激烈運動和不小心的生活動作,是造成脫位的常見情況。年齡大、體重高、動作不靈活時,需要格外小心。
03 如何識別關節脫位?
癥狀 | 表現特點 | 生活示例 |
---|---|---|
活動輕微受限 | 最初只能感到關節“有點不對勁”,偶爾微痛 | 比如下樓時發覺膝蓋伸不直,卻還能慢慢走動 |
明顯腫脹、劇烈疼痛 | 疼痛持續,關節處快速腫起,觸摸明顯變形 | 碰巧遇到30歲男性手指因沖撞脫位,手指短時間腫大且變形,動彈受限 |
局部形態異常 | 關節處外觀“突出來”或“歪斜”,與健康對比特別明顯 | 舉例:肩膀明顯比另一側低,手臂外展后放不下 |
?察覺信號:活動突然受限、關節外形變了、或腫脹劇烈,這些都是關節脫位的警示。別自己隨便拉動或移動關節,否則損傷會變嚴重。
醫學文獻引用:脫位現場自我復位極易造成神經損傷(DeLee & Drez’s Orthopaedic Sports Medicine, 2020)。
醫學文獻引用:脫位現場自我復位極易造成神經損傷(DeLee & Drez’s Orthopaedic Sports Medicine, 2020)。
04 急救方法和就醫建議
- 立刻停止一切活動 持續用力或嘗試動作,會讓脫位更嚴重。
- 固定受傷部位 可用毛巾、衣服,輕輕包裹并夾板(沒有專業材料時,用書本等代替),避免關節亂動。
- 局部冷敷 冰袋(或冷水瓶)外層包毛巾,10-15分鐘冷敷,減少腫脹。
- 切勿自行暴力復位 自行拉扯容易損傷神經、血管甚至造成骨折。
- 盡快尋求醫療幫助 發現關節畸形、劇痛、活動明顯受限,要盡快去醫院,優先骨科急診。
?? 急救經驗:曾有一位14歲女孩,跳繩摔倒肘關節脫位,母親未亂動傷肢,選擇固定送醫,最終避免了二次損傷。這提醒我們,家庭急救首先是“不要二次加重”,之后是快速就醫。
05 醫院里的治療方案有哪些?
1. 非手術復位:
多數關節脫位,在醫生麻醉下,采用“牽引-復位”方式,把脫位的骨頭柔和回原位。過程一般幾分鐘,但要用影像檢查確認對位是否正確。
多數關節脫位,在醫生麻醉下,采用“牽引-復位”方式,把脫位的骨頭柔和回原位。過程一般幾分鐘,但要用影像檢查確認對位是否正確。
2. 石膏或支具固定:
復位后一般需石膏、夾板或支具維持1-3周,減少再次脫位風險。期間避免承重或劇烈活動。
復位后一般需石膏、夾板或支具維持1-3周,減少再次脫位風險。期間避免承重或劇烈活動。
3. 藥物治療:
包括鎮痛藥物和抗炎藥,減輕不適,幫助組織恢復。
包括鎮痛藥物和抗炎藥,減輕不適,幫助組織恢復。
4. 手術治療:
僅少數因韌帶、骨折合并、復位失敗等,需要外科手術修復。以肩關節脫位為例,文獻顯示復發多次的肩部脫位,選擇鏡下韌帶重建手術較好控制復發率(Owens et al.,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
僅少數因韌帶、骨折合并、復位失敗等,需要外科手術修復。以肩關節脫位為例,文獻顯示復發多次的肩部脫位,選擇鏡下韌帶重建手術較好控制復發率(Owens et al., J Bone Joint Surg Am, 2011)。
??實用信息:治療方式會依照關節類型、脫位嚴重程度以及個人基礎病而定。只要及時處理,多數人可以完全恢復如初。
06 康復怎么做?日常如何防護?
措施 | 具體方法 | 好處 |
---|---|---|
適度鍛煉 | 輕柔主動活動,遵醫指示逐步恢復 | 增加韌帶彈性、減少再次受傷 |
均衡飲食 | 蛋白質:瘦肉、蛋、豆制品;鈣質:牛奶、酸奶;維生素C:新鮮果蔬 | 幫助組織愈合、強化骨骼 |
保護性使用 | 避免早期劇烈運動,必要時使用護具 | 防止關節尚未恢復時二次損傷 |
定期隨訪 | 3-6個月一次復查,醫生評估恢復情況 | 發現后遺癥及時處理 |
??日常推薦:
推薦:如2周內依然腫脹/無法活動或出現麻木,建議盡早骨科復查。
- 雞蛋——提供高質量蛋白質,支持修復。
- 牛奶——含鈣豐富,幫助骨骼強健。
- 獼猴桃/橙子——富含維生素C,對韌帶恢復有益。
- 豆制品——提升鈣質攝入,適合素食人群。
推薦:如2周內依然腫脹/無法活動或出現麻木,建議盡早骨科復查。
參考文獻
- Schofer, M. D. (2021). Current Concepts Review: Management of Acute Anterior Shoulder Dislocation.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103(1), 51-64. 點擊查看
- Owens, B. D., et al. (2011). Surgical trends in the management of shoulder instability.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 93(18), 1662-1670. doi:10.2106/JBJS.J.00800
- DeLee, J. C., & Drez, D. (2020). DeLee & Drez’s Orthopaedic Sports Medicine (5th ed.). Elsev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