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拯救生命的關鍵治療方法
01 認識肺栓塞:隱形殺手的真實面貌
不過,肺栓塞其實就是這樣一種悄悄到來的“隱形問題”。當血液里的血塊(血栓)突然堵住了肺動脈,短時間內可能沒特別明顯的反應,但如果入口較大、堵得久,危險性極高。
研究數據顯示,未經及時治療的肺栓塞致死率高達30%(Konstantinides et al., 2020),而早期規范治療后降至2-8%。這告訴我們,這種疾病很容易被忽視,但只要快速識別、及時救治,結果大不同。
小貼士:
肺栓塞的早期反應多為輕微不適,出現持續性的胸痛或呼吸困難就需要當心了。
02 典型信號:肺栓塞的警報拉響
- 1. 持續胸痛:不像偶發的悶脹,這種疼痛常常伴隨呼吸加劇,位置固定。
- 2. 呼吸急促:即使坐著或輕走,也會覺得氣不夠用。
- 3. 咳嗽并帶血痰:偶見痰中帶血絲,特別需要關注。
- 4. 暈厥、心跳異常:有位53歲女性,工作時突然暈倒,送醫檢查才發現是急性肺栓塞。
03 這些因素讓你更容易“中招”
簡單來講,為什么會得肺栓塞?主要還是血液里跑出來的血栓(常見于深靜脈血栓)隨著血流到了肺里,把肺動脈堵住了。
有哪些人更容易發生?下面表格簡單說明:
因素 | 具體說明 |
---|---|
長期臥床 & 術后恢復 | 年邁或因疾病需長期臥床,手術后一段時間不活動,血流減慢,血栓更易形成。 |
腫瘤患者 | 惡性腫瘤容易影響血液系統,使血液更濃稠。 |
孕期及產褥期 | 女性孕后期和產后,體內激素變化使得血液容易黏稠。 |
遺傳性高凝狀態 | 如抗凝蛋白缺陷等。 |
吸煙與肥胖 | 長期吸煙、體重超重者,血管損傷和內皮功能弱,更易形成血栓。 |
高齡人群 | 超過65歲,血管彈性下降、活動減少。 |
數據參考:Peterson et al.,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 2012。
這些危險隨生活習慣、年齡增長逐步積累,有一項或多項因素在身別大意。
04 如何確診:篩查與影像檢查的全流程
一旦醫生高度懷疑肺栓塞,最關鍵的就是迅速確診。目前常用的流程如下表:
檢查方法 | 特點與用途 |
---|---|
D-二聚體檢測 | 血液指標,短時間升高,不過其他病癥也可能升高,只能作初篩。 |
心電圖和心臟超聲 | 輔助判斷是否合并右心功能障礙,但不能直接診斷。 |
CT肺動脈造影(CTPA) | 目前最直接的方法,能準確顯示血栓的位置和大小。 |
通氣/灌注掃描(V/Q scan) | 某些對造影劑過敏或不能做CT檢查的患者可用此替代。 |
有一位38歲男性患者,術后幾天出現呼吸困難,經CTPA證實為肺栓塞。由此可知,醫生選擇的檢查手段會結合個人具體情況,不必自己糾結選擇。
參考文獻:Stein et al.,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NEJM, 2006。
05 抗凝藥物:血液的“修復者”
簡單來說,抗凝藥物就像在血液里加了一層“安全緩沖”,阻止血栓進一步變大或再發生。
肝素類藥物和口服華法林是醫院常用方案,部分情況下可以選擇新型口服抗凝(如利伐沙班)。
用藥期間,醫生會定期監測凝血指標,必要時調整劑量。多數患者治療3-6個月,根據是否存在慢性危險還需判斷維護時間。
參考文獻:
- Konstantinides, S.V. et al. (2020).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Eur Heart J.
06 溶栓治療與手術干預:逆轉危局的關鍵一招
如果患者生命體征不穩、低血壓,單用抗凝已經“攔不住”病情時,溶栓治療可謂搶救命的關鍵手段。溶栓藥物(例如阿替普酶)可以迅速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恢復肺部血流。
但溶栓風險較大,容易出血,并不是每個人都適用。極少數重癥、對溶栓禁忌或效果差的患者,需要通過外科手術將血栓取出。這兩種方法都只有在特殊危重、醫生評估下使用。
參考文獻:Kearon C, Akl EA. (2016).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Ann Intern Med.
07 預防與康復:健康走回生活的每一步
- 深色蔬菜:富含維生素K,對血管健康有積極作用。建議日常多用綠葉菜作配菜。
- 魚類(如三文魚、鱸魚):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助于心血管舒暢。一周吃2-3次即可。
- 新鮮水果:如獼猴桃、藍莓等有抗氧化作用,幫助身體抵抗血管損傷。正餐或加餐均可
- 長時間坐車、臥床時,適當活動四肢,醒來做踝泵運動、腿部輕抖。
- 計劃手術或孕產期女性,術前術后遵醫囑適度活動,有高危史如實告知醫生。
康復期如何安全運動?
輕松散步、拉伸、呼吸操可逐步恢復體力。切忌劇烈運動,如果有呼吸急促或胸悶,無需自己硬撐,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08 簡單小結與實用建議
其實,重視預防和慢慢養成好習慣,日常多關心自己和家人的異常表現,是最有效的“保護傘”。
嘴上說預防不如身體力行,偶爾活動活動四肢、認真吃蔬菜、遇異常及時就醫,這些看似簡單的小事,反而能讓我們遠離大麻煩。遇到胸口持續不適,別自行扛著不理——生命沒有彩排,健康就是多一份細心。
參考文獻
- Konstantinides, S.V. et al. (2020). 2019 ESC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Eur Heart J.
- Stein, P.D., Fowler, S.E., Goodman, L.R., et al. (2006).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4(22), 2317–2327.
- Peterson, J.C., Spencer, F.A., et al. (2012). Risk factors for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irculation, 125(13), 2596-605.
- Kearon, C., & Akl, E. A. (2016). Deep venous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65(3), ITC17-ITC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