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骨科急救:從現場到醫院的緊急護理指南
01 什么是創傷骨科?
生活里,偶爾聽說有人滑倒、車禍或者運動時摔傷了,這些突如其來的狀況都屬于創傷骨科的范疇。簡單來說,創傷骨科主要處理由于外力導致的骨骼或關節損傷,比如骨折、脫位等。與慢性病不同,創傷多發于猝不及防的時刻,而且搶救速度對結果影響很大。
?? 骨科創傷并不是單一的骨折,常常伴隨韌帶、肌肉和神經的受累,甚至危及生命。處理好這些傷情,能大大減少后遺癥和疼痛。
?? 骨科創傷并不是單一的骨折,常常伴隨韌帶、肌肉和神經的受累,甚至危及生命。處理好這些傷情,能大大減少后遺癥和疼痛。
TIPS:創傷骨科的處理以“快、準、穩”為原則,第一時間控制局部損傷,隨后盡快轉運和治療。
02 常見創傷:怎么分辨和應對?
創傷類型 | 典型表現 | 應對舉措 | 案例簡述 |
---|---|---|---|
骨折 | 部位腫脹、不能動彈、局部畸形 | 保持原位、臨時固定、避免用力 | 55歲男性,下樓梯摔倒,腳裸腫脹變形 |
脫位 | 關節處明顯“錯位”、局部疼痛 | 固定受傷部位、不強行復位 | 14歲女孩打籃球摔倒,手肘形狀異常 |
開放傷/出血 | 皮膚破損、出血不止 | 用干凈物品壓迫止血、包扎 | 30歲男性騎車摔倒,膝蓋有明顯創口 |
遇到上述情形時,家人和路人千萬不要急于活動損傷區域,先觀察傷情再采取固定措施。比如,用紙板、毛巾等臨時夾板綁住傷肢,直到專業救援到場。這一步大大減輕疼痛,也利于安全搬運。
03 現場急救的3個關鍵流程
- 快速評估:觀察患者清醒否,呼吸、出血、皮膚顏色是否正常。嚴重創傷(如出血量多、反復意識不清),一定要盡快撥打急救電話120。
- 止血與固定:遇到流血時,先用清潔干布或紗布壓迫傷口,避免感染。如果疑似骨折,用身邊的木板或厚雜志包裹固定,并用繩帶(或毛巾帶)輕柔綁縛。這里不建議用力牽拉或原地拼接骨頭。
- 維持呼吸道通暢:少見但危險的是面部頸部創傷或舌后墜導致呼吸受阻,可讓傷者側臥,頭部輕轉一側,降低嘔吐窒息風險。
小提示:現有研究表明,現場固定可降低骨折后并發癥發生率近50%(參考:Kumar V., et al., Injury, 2020)。
04 搬運中的注意事項
- 動不得則別勉強,懷疑脊柱或頸部損傷(如遇重型車禍、高空墜落)時,能不動則不動,等專業人員到來。
- 固定優先,無論手臂還是腿部損傷,先包裹好傷區后,再搬動。如果實在需要移動身體,可用門板、擔架墊在身體下,小心協作,每次至少2-3人一同操作,頭部由一人固定,身體同步轉動,避免扭動傷處(見下表)。
- 安全就近原則,不宜急于趕路,特殊情況下可先轉到就近安全地帶,等待救護車,不要強行上車或背運。
操作環節 | 推薦人數 | 注意細節 |
---|---|---|
翻身搬運 | 3人以上 | 頭部固定,身體與頭保持一線 |
抬上擔架 | 2-4人 | 腳頭協調,平穩同步 |
05 醫院里的急救環節揭秘
到達急診后,醫生首先評估是否存在危及生命的出血、大面積骨盆或脊柱損傷,并迅速進行基礎生命支持。多數醫院配有"綠色通道",搶救優先急重傷者。
醫護合作方式分明:急診醫師爭分奪秒完成初步查體,骨科團隊介入負責損傷處理,麻醉及影像團隊分別負責鎮痛、影像診斷。這個分工模式,能明顯提升創傷患者的救治速度和成功率 —— 有數據顯示,團隊協作可將創傷致死率降低至原有的一半(Gabbe, B.J. et al., The Lancet, 2017)。
醫護合作方式分明:急診醫師爭分奪秒完成初步查體,骨科團隊介入負責損傷處理,麻醉及影像團隊分別負責鎮痛、影像診斷。這個分工模式,能明顯提升創傷患者的救治速度和成功率 —— 有數據顯示,團隊協作可將創傷致死率降低至原有的一半(Gabbe, B.J. et al., The Lancet, 2017)。
友情提示??:遇到傷情,主動告知醫護受傷經過,有助于判斷傷情和用藥安全,爭取最佳救治時間。
06 創傷骨科康復與心理照顧
骨折或關節脫位術后,康復并不是只靠時間??茖W運動和飲食管理同等重要。比如做持續性康復訓練,可有效預防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不少患者容易忽視心理反應——有的人手術后睡不安穩,情緒低落甚至害怕再活動,這些其實都是正常的短暫反應。
有一位47歲的女士,術后第二周出現焦慮和失眠,經家人支持和專業心理師疏導,大大加快了康復速度。從中可以看出,身體和心理的照料是同等重要的。
有一位47歲的女士,術后第二周出現焦慮和失眠,經家人支持和專業心理師疏導,大大加快了康復速度。從中可以看出,身體和心理的照料是同等重要的。
康復環節 | 建議方案 | 頻率/特點 |
---|---|---|
物理訓練 | 關節活動指導、肌肉力量訓練 | 每日分階段、量力而行 |
心理支持 | 家人陪伴、專業溝通疏導 | 持續關注,尤其術后前兩周 |
骨健康飲食 | 奶制品 —— 補鈣助愈合 豆制品 —— 增強蛋白合成 新鮮蔬果 —— 補維C利傷口 | 適量每天攝入,豐富多樣為宜 |
建議:任何術后持續性疼痛、腫脹或功能障礙,都不要等待,及時復診,由專業醫生判斷后續方向最穩妥。
參考文獻(APA格式)
- Kumar, V., et al. (2020). Initial management of major trauma: A practical guide for physicians. Injury, 51(2), 321-333. https://doi.org/10.1016/j.injury.2020.01.012
- Gabbe, B. J., Cameron, P. A., & Finch, C. F. (2017). The impact of trauma system structure on trauma care outcomes. The Lancet, 389(10078), 1014-102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7)31261-6
- Sadatsafavi, M., et al. (2013). The effectiveness of multidisciplinary rehabilitation in the acute phase of traumatic fracture care.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 94(3), 474-483. https://doi.org/10.1016/j.apmr.2012.1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