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a, 2020)。
很多人以為,偏癱患者只要會走、會吃飯,就算康復了。其實,心理的關卡同樣需要跨越。焦慮、抑郁、失落感,會讓康復道路變得特別崎嶇。
52歲的劉阿姨,術后曾一度拒絕見客。家人引導她參與太極小組,她慢慢感受到力量和溫暖。這個過程提醒我們——身心康復其實是個整體工程。
康復并不是醫院的“專利”,日常生活中點滴的堅持同樣有效。無論是在床上的拳頭練習,還是家人每天半小時的陪走,這些微小的努力都在幫助身體和大腦重新合作。
日常動作 | 建議做法 |
---|---|
起床伸展 | 晨起時進行10分鐘的拉伸,配合深呼吸 |
餐后步行 | 晚飯后試著行走15-20分鐘,可以在家人攙扶下進行 |
聊天互動 | 每天與家人、外人至少溝通三次,哪怕只是閑談 |
興趣活動 | 手工、下棋等,鍛煉大腦靈活度 |
有位45歲的男性患者,家人堅持帶他每天慢走,并幫他錄制康復視頻,觀察細微進步。半年后,他不僅可以獨立行走,還愿意參加社區志愿活動。從中可以看出,持續的生活化康復讓身體和心理都逐步“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