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夾層:腔內治療的前沿探索
01 什么是主動脈夾層?
有時候,一些大病其實就在身邊“躲貓貓”,平時并不容易被察覺。主動脈夾層就是這樣的一種疾病。它發生在人體最大的一根血管——主動脈上。當主動脈內膜意外撕裂,血液順著裂口灌進血管壁的夾層,就像房屋墻壁之間出現了水漬。夾在中間的血,擠壓著正常通道,讓血管變得不穩定,這就是所謂的主動脈夾層。
主動脈夾層的危險在于,如果夾層進一步加重,血管壁可能被撐破,引發大出血或休克。看到新聞報道某些名人猝然身故,背后常常就有主動脈夾層的影子。這個病來得急、變得快,值得我們留心。
02 夾層悄悄出現時,身體會有哪些小變化?
癥狀信號 | 日常表現 | 需不需要緊張 |
---|---|---|
輕微胸部不適 | 偶爾胸悶,像貼了塊冷暖寶 | 先觀察,有變化再就醫 |
背部異感 | 短暫酸脹,像背包壓了一下 | 暫時不必過分擔憂 |
脈搏左右不一致 | 脈搏跳得有點奇怪,偶有“缺口感” | 多留意身體其它變化 |
這些早期信號常常容易被忽視,不過,它們確實是在為我們敲響“小警鐘”。主動脈夾層的前期,癥狀不明顯,大部分人會當做普通小毛病處理。
其實,如果發現上面變化在持續或者逐漸加重,哪怕不劇烈,也建議主動和醫生聊聊,做一次血管超聲或CT排查,是更安心的做法。
03 哪些表現意味著風險正在增加?
- 持續而劇烈的胸背疼痛: 類似“撕裂感”,通常難以緩解。有一位57歲的男性患者在工作中突然覺得背部“像被刀割”,疼痛極快擴散至胸口,僅用十分鐘身上就大汗淋漓。
這種疼痛和普通肌肉拉傷很不一樣,是夾層出現擴散的信號。 - 暈厥甚至意識喪失: 突然昏迷或暈倒,有時伴隨短暫失語或偏癱,如果腦供血受阻則表現最為明顯。
- 一側上下肢無力或癱瘓: 夾層影響到供血后,可能出現單側肢體活動能力短暫下降,誤以為是中風。
這種持續、嚴重的癥狀必須立即撥打急救電話。時間就是生命,越早送醫,搶救成功概率越大。
04 主動脈夾層的風險因素有哪些?
- 高血壓: 長期血壓偏高,會增加主動脈壁壓力,加速磨損。研究顯示,近75%的主動脈夾層患者都有慢性高血壓病史(Nienaber & Clough, 2015)。
- 動脈硬化: 年紀大后,血管逐步失去彈性,容易在局部受力時裂開。生活方式不當(油膩飲食、運動少)會加速動脈老化過程。
- 遺傳因素: 某些家族性疾病,比如馬凡綜合征(Marfan syndrome)、Ehlers-Danlos綜合征等,會讓主動脈先天脆弱。
TIP:如果家族中有人因心血管暴病早逝,建議成年人主動進行基因篩查和血管檢查。 - 年齡: 50歲以后,患病風險明顯升高,男性稍高于女性。
- 某些外力損傷或心臟操作: 罕見,但高能撞擊、劇烈運動或有創心血管操作也可導致夾層發生。
簡單來說,主動脈夾層風險的“種子”多在身體里提前埋下。定期測血壓,關注家族病史,就是主動防線的第一步。
05 腔內治療到底怎么做?
腔內治療是一種近些年飛速發展的微創手術辦法。醫生會通過一根很細的導管,將特制的支架送入夾層部位,像給破裂的管道裝上襯套。這種支架叫“覆膜支架”,放到合適位置后,能夠替代受損血管通道,恢復正常血流,就像為交通堵塞的主干道開辟一條新路——這是本病治療上的一大突破。
- 局部麻醉后,醫生從大腿根部穿刺血管。
- 導管一路送至主動脈損傷位置。
- 將支架釋放,錨定在正確部位,由此修復破裂點。
- 拔除器械,全程創傷小、恢復快。
和傳統開胸手術相比,這種方式手術時間短,住院時長少,對老年人尤其友好。此外,腔內治療后的疤痕微小,身體恢復速度遠遠快于“開大刀”手術。
06 腔內治療并不是誰都能做
- 適合的人群:
- 夾層位于主動脈弓遠端或降主動脈。
- 沒有伴隨嚴重感染、透析、惡性腫瘤等基礎問題。
- 血管解剖結構適合支架植入。
- 全身情況能耐受麻醉和小手術。
- 不適合的人群:
- 夾層靠近主動脈瓣或分支動脈。
- 對造影劑高度過敏。
- 嚴重多器官衰竭,無法耐受手術
07 日常怎么做,有利于主動脈健康?
推薦做法 | 具體建議 | 好處作用 |
---|---|---|
深綠色葉蔬菜 | 每天都能吃上,涼拌或熱炒都可以 | 富含維生素K,增強血管韌性 |
堅果類零食 | 每天一小把核桃、杏仁 | 含有不飽和脂肪酸,改善動脈彈性 |
定期體檢 | 建議40歲以后每2年做一次心血管檢查 | 早發現血壓/血脂異常 |
合理運動 | 每周3-5次有氧鍛煉,比如快步走 | 幫助控制體重、改善心血管健康 |
日常飲食適當吃些深綠色葉蔬菜,堅果類零食,每周保持基礎運動,這些都有好處。至于定期心血管檢查,是預防主動脈夾層的重點環節。發現身體有不舒服或家族有人患過動脈病變,主動和醫生建立溝通最靠譜。
08 腔內治療還有哪些進步空間?
與十年前相比,如今的腔內支架更輕便,適應范疇更廣。最新研究表明,隨著3D打印和人工智能設計的介入,個體化腔內器械的成功率大大提升(Tsai et al., 2020)。未來,腔內治療的并發癥發生率還會進一步降低,治療方法也會更加多樣,更多患者能夠獲益。
沒必要對主動脈夾層過分恐慌。日常關注血壓、飲食,多和專業醫生溝通,已是最有效的防護方式。即使被診斷,也有越來越多的安全可行治療選擇。
參考文獻
- Nienaber, C. A., & Clough, R. E. (2015). Management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The Lancet, 385(9970), 800-811.
- Tsai, T. T., Trimarchi, S., & Nienaber, C. A. (2020).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perspectiv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 (IRAD). 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 13(5), 993-1008.
- Erbel, R., et al. (2014). 2014 ESC G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ortic diseas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35(41), 2873-2926.
- Goldfinger, J. Z., et al. (2014). Thoracic aortic aneurysm and disse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64(16), 1725-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