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突變負荷:解碼癌癥中的基因密碼
01 什么是腫瘤突變負荷???
現在談癌色變其實并不夸張,但你有沒有想過,癌細胞和普通細胞到底最大的不一樣在哪里?在現代醫學里,我們越來越多地關注基因層面的“密碼”——腫瘤突變負荷(TMB, 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其實說白了,就是腫瘤細胞的基因中出現了多少突變。一百萬人里的基因片段里出現幾個“打錯的字”,醫學家們就用這個來衡量腫瘤的“異常”程度。
有點像是我們打印一份材料,打字的時候越是出錯得多,整份材料就和原版差得越遠。腫瘤就是這樣一份“錯別字”堆積出來的副本。這些錯誤,可能帶來新的麻煩,但同樣也為我們破解癌癥提供了可能的新線索。
02 為什么TMB變得越來越重要?
1. 免疫治療的風向標:TMB高的腫瘤里,變異的蛋白越多,免疫系統越容易發現異常,部分免疫藥物因此更有機會發揮效果。
2. 預測疾病發展走向:科學家發現,有些患者TMB值越大,疾病的變化軌跡和用藥反應完全不同。比如一位62歲的女性肺癌患者,常規治療反應一般,基因檢測后被發現TMB很高,醫生隨即調整免疫治療方案,后續病情出現了令人振奮的好轉。
3. 精準用藥的新參考:以前我們治癌癥,大多按照類型來分——肺的、肝的、腸的。如今,有了TMB的“量化標準”,有望針對腫瘤的“基因特征”定制方案,大大提升個體化治療的準確度。
TMB越高,不代表一定惡性,但和某些免疫藥物效果好壞有直接關系。用藥選擇需要專業醫生綜合判斷。
03 TMB怎么測出來?一步步了解
科學檢測TMB,靠的不是簡單化驗,而是前沿的基因組測序。簡單說,醫生會把腫瘤組織送進實驗室,通過測序儀掃描全部基因片段,然后“數一數”基因里的異常代碼。最后,按每百萬堿基出現的突變數目,給出一份詳細報告。
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全外顯子組測序(WES)和基于特定基因panel的小型測序。雖然聽起來高大上,其實原則類似——把“錯別字”一一查出來。檢驗過程可能需要1-2周,費用和選擇的技術手段有關,部分醫療保險也可能涉及賠付范圍。
檢測方式 | 優點 | 流程時間 |
---|---|---|
全外顯子組測序 | 覆蓋全面,發現新突變 | 約10-14天 |
小型基因panel | 速度快,覆蓋常見突變 | 約5-7天 |
TMB是"只數突變,不管好壞"。并不是每個突變都會致癌。
04 TMB和免疫療法的故事
說到癌癥免疫治療,不少人覺得玄乎。其實簡單來說,這種方法讓人體的免疫系統直接“識別”和攻擊腫瘤。那TMB在其中有什么作用?
研究發現,TMB數值高,意味著腫瘤里可能出現了更多“新面孔蛋白”,這些蛋白容易被免疫系統發現,并觸發攻擊。比如,一項2017年發表于《Science》的研究(Snyder et al., 2017)表明,接受PD-1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高TMB組的治療反應率明顯較高(詳見下面表格)。
TMB水平 | 免疫治療反應率 |
---|---|
高(>10 mut/Mb) | 45% |
中低(≤10 mut/Mb) | 15% |
不過也有例外。有的患者TMB雖然高,免疫治療效果卻一般。這其中還受到腫瘤類型、免疫細胞狀況等多重因素影響。這提醒我們,TMB只是參考指標,不能決定一切治療方案。
05 TMB的日常用處和醫學應用
目前,國內外已有多種腫瘤(肺癌、黑色素瘤、膀胱癌等)把TMB作為免疫治療選擇的輔助標準,寫進了臨床試驗和部分指南中。2020年,美國FDA也批準了基于TMB測定結果開具Pembrolizumab(帕博利珠單抗)免疫藥物,用于特定高TMB腫瘤患者。
拿癌癥患者小張舉例(42歲,男性),最初靶向治療沒能控制病情,醫生建議做TMB檢測。結果顯示,他屬于TMB高組。調整為免疫藥物治療后,腫瘤縮小的時間比其它組明顯更快——這個例子讓不少腫瘤醫生堅定了用TMB指導治療調整的信心。
只有部分腫瘤類型,目前建議例行測TMB。普通健康人無須主動檢測,治療方案調整請務必與專業醫生溝通。
06 為什么會出現高TMB?背后原因揭曉
腫瘤突變負荷高低,其實和個人的很多背景息息相關:
- ① 年齡因素:年齡大,細胞分裂次數多,積累突變風險上升。舉例來說,65歲患者的TMB檢測數值往往比30歲人群高約20%-30%。
- ② 遺傳傾向:某些遺傳綜合征患者,先天DNA修復能力差,更易出現多個“基因錯別字”。
- ③ 生活暴露:如長期吸煙、頻繁接觸致癌物,或某些病毒感染(比如HPV、EB病毒)均會增加突變機會。
- ④ 免疫系統狀態:長期免疫抑制、慢性炎癥等同樣可能促使新突變。
數據顯示,吸煙者的肺癌TMB水平,比不吸煙者高出近一倍(Alexandrov et al., 2016)。這些背景因素,共同塑造了每個人基因健康的“底色”。
07 健康生活與科學就醫:TMB可控嗎?
其實不少人關心,TMB偏高能不能逆轉?現實是,已經突變的基因無法“徹底復原”,但做對每日的小選擇,依然可以幫我們守住健康底線。
飲食/生活習慣 | 有益作用 | 建議做法 |
---|---|---|
多吃十字花科蔬菜(如西蘭花、菜花) | 有助肝臟解毒,對DNA損傷修復有好處 | 每日午餐或晚餐來一點,搭配其它蔬菜 |
富含多酚的水果(如藍莓、葡萄) | 抗氧化,或有助減少突變發生 | 每日可做加餐或點心 |
堅持適量運動 | 有助維持免疫活力 | 每周推薦150分鐘中等強度鍛煉 |
定期健康體檢 | 及早發現異常,方便后續管理 | 40歲以后每1-2年做一次全面檢查 |
飲食和生活方式雖無法“消除”已發生的基因突變,但對整體健康絕對有益。
醫療機構的選擇同樣關鍵。發現不明包塊、持續不適或腫瘤家族史者,建議聯系大型醫院腫瘤科進行咨詢和專業評估,別拖延。
?? 關鍵參考文獻
- Snyder A, Makarov V, Merghoub T, et al. Genetic Basis for Clinical Response to CTLA-4 Blockade in Melanoma. Science. 2014;344(6182):641–648.
- Alexandrov LB, Ju YS, Haase K, et al. Mutational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tobacco smoking in human cancer. Science. 2016;354(6312):618-622.
- Goodman AM, Kato S, Bazhenova L, et al. Tumor Mutational Burden 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Response to Immunotherapy in Diverse Cancers. Molecular Cancer Therapeutics. 2017;16(11):2598–2608.
有關檢測和用藥的所有問題,均需與腫瘤專科醫生溝通定制,請勿自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