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解釋了為啥即使手術切干凈了腫瘤,之后還會復發,或者一些藥物對別人有用,對自己卻沒多大效果。
說起來,腫瘤異質性其實有兩大類。不妨按照“內部”和“外部”來分,聽起來可能有點像在說水果,切開西瓜內部有紅有黑籽,買到的每個西瓜口感還不同。
為什么腫瘤細胞會越來越復雜?其實,這和細胞分裂時發生的基因突變密切相關。最初可能只有一兩處變異,慢慢地,“家族成員”越來越多,性格和技能都變得不一樣。有的細胞天生更善于“隱身”,躲過免疫細胞的清掃;有的可以快速繁殖,對藥物產生抗性。
研究顯示,一些腫瘤細胞之間甚至會“合作”,一邊消耗資源,一邊影響周圍的血管和免疫環境。正是這些變化,讓治療難度提升。有篇發表于 Nature Reviews Cancer(McGranahan & Swanton, 2017) 的綜述指出,腫瘤內部的遺傳變化是腫瘤進化和不良預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說到底,醫生怎么分辨腫瘤的不同?現在的“武器庫”其實早已升級。這里有幾種常見的方法,幫助揭開腫瘤的“真面目”——
檢測方式 | 用途 | 優勢與局限 |
---|---|---|
基因組測序 | 分析腫瘤的遺傳變異譜 | 信息詳盡,但費用較高 |
單細胞測序 | 一細胞一世界,區分微小亞群差異 | 能揭示細微差別,對組織樣本要求高 |
組織學評估 | 顯微鏡下看細胞形態 | 快速直觀,細節有限 |
影像學分析 | CT、MRI輔助分區觀察 | 宏觀判斷,分辨率有限 |
以一位63歲女性肺腺癌患者為例:她初診時通過影像學發現肺部腫塊,后聯合基因測序分析,確認EGFR突變,對靶向藥敏感。因此,科學組合這些手段,能幫醫生匹配出更合適的方案。
如果把腫瘤比作“偽裝者”,它最擅長的本領就是不斷變換“面具”。所以,有些剛開始對藥物有效,慢慢又失效了。這是因為腫瘤內部的不同亞群“中有個別變異”,具備抗藥能力,最終占據主導地位,導致復發或者更難控制。
針對腫瘤復雜性的研究正在不斷進步。近年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正被應用到腫瘤異質性的研究中,幫助識別更微小的差異。這為早期診斷、療效監控、個體化治療帶來了新機遇。2020年的一項多中心研究(Zhang et al., Cancer Cell)顯示,通過聯合分析腫瘤細胞微環境,腫瘤復發和轉移的預測準確率明顯提升。
推薦食物 | 具體功效 | 食用建議 |
---|---|---|
綠葉蔬菜?? | 富含植化素,幫助提升體內抗氧化能力 | 每天一小碗,嘗試三種不同的蔬菜搭配 |
新鮮漿果?? | 含有多種抗氧化物,有助于修復細胞損傷 | 早餐加入適量果碗、酸奶或直接食用 |
深海魚?? | 富含Omega-3脂肪酸,對免疫系統有益 | 每周兩次,每次一手掌大小的魚肉即可 |
堅果類 | 含有多種礦物質,支持細胞新陳代謝 | 建議每日一小把(約20克左右) |
綜合來看,腫瘤異質性讓治療和預防變得不容易。不過,正是因為了解了腫瘤的“多面性”,正規篩查和均衡飲食、保持充足睡眠、適當運動,依然是幫助健康的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