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體活檢:未來醫學的探索之路
也許你聽過體檢時的抽血、影像、甚至組織穿刺,但關于“液體活檢”似乎還帶著點神秘色彩。最近有朋友閑聊時提到,不用做手術,抽點血就能查腫瘤風險,真的靠譜嗎?了解液體活檢,正讓未來的醫療變得更加簡單、便捷,有時甚至就是一管血的事。
01 液體活檢到底是什么?
液體活檢的出現,簡單來說,就是借助血液或其他體液,檢測體內能反映疾病線索的微小“分子信使”。過去查腫瘤等問題,通常需要手術切下部分組織送檢,既有創傷,也有一定風險。液體活檢無創,僅需抽血、取尿液或唾液,就能從中找到和疾病相關的信息,方便又安全。如果說傳統活檢像“挖礦”,那液體活檢更像“淘金”,在混雜的體液里篩查疾病“信號”。
方式 | 樣本來源 | 是否有創 |
---|---|---|
傳統組織活檢 | 腫瘤/病變部位組織 | 有創 |
液體活檢 | 血液、尿液、唾液等體液 | 無創 |
02 身體里的“信號”:液體活檢的原理
身體被疾病困擾時,會有一些“碎片化”的分子被釋放到血液等體液里。液體活檢瞄準的,正是這些異常細胞及其遺傳物質。以癌癥為例,腫瘤細胞可能釋放出循環腫瘤細胞(CTC)、腫瘤DNA(ctDNA)、外泌體(Exosome)等等,這些都能在血液中“被捕捉”。實驗室通過特定的分子技術加以篩選和放大,最后分析它們的類型、數量和遺傳變化,由此判斷病情。據Wan et al., 2017,液體活檢能顯著提高腫瘤早期發現的機會。
03 液體活檢都在怎么用?
目前,液體活檢已在多個醫學領域嶄露頭角,尤其對癌癥診療的幫助格外突出。下面用幾個例子說說它有哪些“真實舞臺”:
- 癌癥篩查: 有位來自上海的52歲女性,在例行體檢時做了液體活檢,被發現一種早期乳腺癌的相關突變,后經進一步檢查證實腫瘤尚小。這個檢測,幫助她在無癥狀階段就得到了早期診斷。
- 個體化監測: 醫生能用液體活檢動態追蹤腫瘤是否復發或者對藥物的反應,便于及時調整治療。
- 預后評估: 部分患者化療結束后,通過定期液體活檢發現殘留的腫瘤“分子信號”,從而及早采取干預措施。
據Pathak等研究(2022),液體活檢在乳腺癌、結直腸癌、肝癌等領域都有可觀的應用進展[Pathak et al., 2022]。
04 與傳統活檢的差別,一目了然
說起來,傳統活檢要求醫生定位到可疑病灶,操作中有時需麻醉甚至手術。對年紀較大或基礎疾病多的人來說,風險也不小。而液體活檢主要靠抽取血液或其他體液,無需局部穿刺或切除組織,出血、感染等副作用要輕得多。對不方便或不能手術的患者更是“及時雨”。
檢驗方式 | 疼痛/風險 | 方便程度 | 應用人群 |
---|---|---|---|
傳統活檢 | 有一定疼痛、出血及感染風險 | 一般需住院/手術 | 病灶明確,身體耐受度高 |
液體活檢 | 幾乎無痛,風險極低 | 門診抽血即可 | 適合絕大多數有檢測需求的人 |
05 為什么它能幫我們早診?
那么,為什么液體活檢可以做到早期發現疾病、特別是癌癥?關鍵就在于,許多病變在臨床出現明顯癥狀前,體液里已經“捎帶”著異常細胞及其遺傳標志。研究指出,像循環腫瘤DNA這種指標,在腫塊尚未顯影或癥狀未現時就能測出(Heitzer et al., 2019)。此外,部分心血管、免疫類疾病激活時,外泌體和RNA類型的變化也會先于身體出現大麻煩。
- 生活因素:長期抽煙、飲酒、暴露于化學物質的人,體內細胞更易發生異常變化,這些變化在體液中很快被液體活檢檢測到。
- 家族遺傳:例如父母有某類腫瘤病史的人,體內遺傳相關分子的變化也能通過液體活檢早一步預警。
- 年齡增長:隨著年齡增加,細胞修復能力下降,異常分子釋放走高,這類現象也更易通過液體活檢被捕捉。
06 如何利用液體活檢守護健康?
針對液體活檢,目前普通人怎么用?哪些做法真正有價值?可以參考下面這些建議——
- 主動檢查:有腫瘤家族史、長期慢性炎癥或中老年人群,可與醫生溝通是否適合進行液體活檢,尤其針對高發癌癥如肺癌、乳腺癌等。
- 就醫時機:如果身體出現長期不明消瘦、疲勞、或其他持續異常表現,可詢問醫師是否建議液體活檢等新型檢測手段。
- 飲食推薦:
食物名稱 具體功效 食用建議 新鮮蔬菜水果 富含抗氧化物,有助細胞健康修復 每餐有1-2種新鮮蔬菜或水果更好 深海魚類 含有ω-3脂肪酸,有利降低炎癥水平 每周吃1-2次即可,無需天天食用 全谷雜糧 膳食纖維豐富,對腸道健康有益 主食可部分替換為燕麥、糙米等 - 醫療機構選擇:如需液體活檢建議選擇正規三甲醫院或具備分子醫學實驗資質的專業機構,避免個人隨意采樣送檢。
說到底,液體活檢雖科技感十足,目前也還在快速進步中。各種疾病的早篩、早診,未來必然會更容易。不過關鍵還是,別忽視身體的小變化,有需求及時專業咨詢,總比拖著遲疑好得多。??
參考文獻
- Wan JCM, Massie C, Garcia-Corbacho J, et al. (2017). Liquid biopsies come of age: towards implementation of circulating tumour DNA. Nature Reviews Cancer, 17(4), 223-238. https://doi.org/10.1038/nrc.2017.7
- Pathak AK, Bhutani M, Kumar S, et al. (2022). Circulating tumor DNA in oncology: an emerging biomarker for cancer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Cancer Letters, 532, 215610. https://doi.org/10.1016/j.canlet.2022.215610
- Heitzer E, Haque IS, Roberts CES, Speicher MR. (2019). Curr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of liquid biopsies in genomics-driven oncology.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20(2), 71-88. https://doi.org/10.1038/s41576-018-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