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逆轉:溺水急救全攻略
01 小心那些不易察覺的溺水信號
夏天池塘邊,小孩在水里撲騰,大人轉身的幾秒鐘可能就是危險發生的時刻。溺水并不總是電影里那樣拍打尖叫,有時悄無聲息:比如有人在水面上突然安靜不動,好像只是在歇息。
其實,早期的溺水經常沒有咳嗽、嗆水的劇烈表現,反而是安靜、偶爾輕咳或者努力想扶住什么,這些動作極易被身邊的人忽略。
一項(Quan, L., et al., 2010)調查顯示,大部分溺水幼兒被發現時沒有大聲呼救。
Tips: 若在水邊發現有人突然“無聲失蹤”,別猶豫,要馬上查看!
02 明顯的危險警示——這些癥狀不可小看
溺水一旦持續,身體很快出現明顯告警。舉個例子,10歲的樂樂下河游泳,被人救起時面色發青、呼吸很困難,短暫清醒又昏迷過去。
明顯的危險信號包括:
- 持續劇烈咳嗽或咳泡沫
- 嘴唇和指甲床變紫或發青
- 呼吸急促斷斷續續,甚至出現喘鳴
- 意識不清、嗜睡或抽搐
- 心跳變慢甚至驟停
?? 對于任何溺水者,只要有以上表現,請立刻施救,不要等待自然好轉。
03 溺水發生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引發危機?
溺水的根源并不神秘,主要還是因為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
風險因素 | 具體說明 | 真實場景 |
---|---|---|
游泳技能薄弱 | 不會游泳或自救能力差,溺水風險大幅增加 | 12歲的男孩獨自游水,突然踩不到底,瞬間慌亂下沉 |
疏于看護 | 成年人注意力分散時,兒童最容易悄悄溺水 | 家庭聚會時,大人聊天,孩子獨自在充氣泳池玩耍 |
意外跌入水中 | 滑倒或推搡導致掉入水體,常在河邊、碼頭等環境 | 老人晨練時腳滑跌進小河,旁人根本沒察覺 |
體能過度消耗 | 過度游泳或劇烈活動后體力透支,難以自救 | 青年長時間冒險游泳,肌肉抽筋無法繼續漂浮 |
酒精影響 | 飲酒后判斷力下降,溺水風險顯著上升 | 成年人夜泳后醉酒昏迷,被發現時已浮在水面 |
研究數據(Bierens, J.J.L.M., et al., 2016)顯示,全球每年數十萬人死于溺水,多數本可通過基礎安全措施避免。
04 預防溺水,哪些細節可以做到?
- 系統學習游泳: 讓孩子和成人都有機會接受正規游泳和自救訓練,增強自我保護本領。
- 安全圍欄與警示: 家有泳池要設圍欄,明顯標識深水區,公共水域及時告知潛在風險。
- 專人看護: 兒童在水邊必須有專人看管,切忌“錯位信任”。
- 日常健康飲食:
- 蛋白類食品(如:雞蛋、瘦肉)有助增強肌肉耐力。
- 新鮮蔬果(尤其富含維生素C類),有助恢復體力。
- 合理補水,保證體內水分充足,防止游泳過程中抽筋。
- 選擇合適水域: 游泳應選有救生人員的正規場所,避免野泳和夜間活動。
提示:
- 存在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等基礎病人下水前做好身體評估。
- 體能差或感冒、發熱時要避免水上活動。
?? 建議40歲以后定期體檢,涉及心肺功能項目更有益。
05 發現溺水怎么辦?第一時間的急救步驟
- 確保自身安全:切勿冒然跳水施救。如不擅水,從岸邊遞長桿、扔救生圈更合適。
- 大聲呼救,尋求支援:同時撥打急救電話120,清晰說明地點和狀況。
- 安全轉移溺水者:將溺水者頭部朝上、保持氣道通暢移動至岸邊,必要時輕輕清除口鼻異物。
- 快速評估意識和呼吸:
- 若無反應、無呼吸:立即開始心肺復蘇(CPR)
- 如有呼吸但昏迷,要側臥避免窒息
小技巧: 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交替操作,盡量縮短無氧時間,每按壓、每口人工呼吸都要盡力。
06 心肺復蘇(CPR)——關鍵五步助生還
- 撥打急救電話: 讓人到場同時撥打120,搶救的時間每早一秒都會帶來更多希望。
- 判斷意識、立即平躺: 輕拍、呼叫,確定無反應即刻平躺,開始按壓。
- 緊急胸外按壓: 雙手疊放胸部中央,按壓頻率約每分鐘100-120次,按深5-6厘米。
比如一位35歲的男性溺水被救出,急救員第一時間實施標準頻率胸外按壓,為后續蘇醒贏得寶貴時間。 - 人工呼吸(如有條件): 仰頭抬頦,捏緊鼻孔,對口吹氣2次;每做30次按壓后給2次人工呼吸。
- 持續操作直到專業救援到場: 救援期間不可中斷,哪怕體力消耗大,也要堅持。
?? 初學者寧可單做胸外按壓也不要等待!除非完全不會,否則不要因為猶豫延誤救命機會。
操作步驟 | 具體動作 | 要點 |
---|---|---|
胸外按壓 | 雙手重疊于胸骨中央,垂直用力下壓 | 深度5-6cm,頻率100-120次/分 |
人工呼吸 | 仰頭抬頦、捏鼻、對口吹氣 | 吹2次,每次1秒,胸廓能起伏 |
觀察反應 | 持續操作并看是否有自主呼吸或運動反應 | 無反應則繼續CPR直至專業救援接手 |
07 救治后的康復和心理支持別忽視
急救成功只是第一步。比如8歲的梓梓被救治后,經歷短暫蘇醒,但第二天出現持續咳嗽和情緒波動。
溺水急救后的處理,關鍵包括:
- 送醫院做肺部影像檢查,排查水吸入引發的炎癥。
- 持續監測神志和呼吸狀況,有些后遺癥可能遲后出現。
- 及時給予心理輔導,尤其是兒童和心靈較為敏感的青少年——有的會對水產生持久恐懼。
?? 簡單來說,溺水后一定要安排一次全面體檢和心理關懷,有利于身心恢復。
參考文獻
- Quan, L., Bierens, J. J. L. M., Lis, R., Rowhani-Rahbar, A., & Perkins, G. D. (2016). "Drowning",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6(22), 2102-2110.
- Bierens, J.J.L.M., Lunetta, P., Tipton, M., & Warner, D. S. (2016). "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prevention of drowning." 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34(6), 1114–1124.
- Szpilman, D., Webber, J., Quan, L., Bierens, J.J.L.M., Morizot-Leite, L., et al. (2012). "Creating a drowning chain of survival." Resuscitation, 83(9): 1077-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