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53歲的女性朋友,起初只是飯后腹脹,沒太在意。半年后腹部疼痛加劇,還伴有體重減輕。查體后發現是小腸神經內分泌瘤。
這提醒我們,慢性且逐漸加重的身體變化要及時和醫生溝通,而不是一味等它好轉。 03 為什么會得神經內分泌瘤?
神經內分泌瘤的發生,不僅僅是偶然。
- 遺傳因素: 如果家族中有神經內分泌瘤或相關內分泌腫瘤綜合征病史(如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綜合征),個人風險明顯升高。
- 環境影響: 研究顯示,長期接觸特定化學物質(如某些農藥或致癌物)的人群發病率略高,但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單一致病物質。
- 激素水平波動: 激素失衡(如雌激素、胰島素等)可能促進神經內分泌細胞異常增生,為腫瘤發生創造條件。
- 年齡相關: 40歲后發病風險明顯增加。美國SEER數據庫數據顯示,神經內分泌瘤發病率在50-60歲年齡組較高(Dasari et al., 2017, JAMA Oncology)。
小提醒: 這些因素只是提高風險,不代表一定會患病。保持定期體檢,有家族史或長期接觸特定環境需與醫生溝通風險管理。
04 如何診斷:選對檢查很重要
檢查項目 | 主要作用 | 建議人群 |
影像學(CT/MRI) | 發現腫瘤位置及大小 | 有癥狀或高危人群 |
生化標志物(CgA、5-HIAA等) | 幫助判斷是否有神經內分泌活性 | 癥狀持續或已有腫瘤發現者 |
內鏡檢查 | 發現消化道相關腫瘤 | 腸胃明顯不適時 |
核素顯像(PET/68Ga) | 定位和判斷轉移情況 | 需確定病灶分布時 |
小建議: 檢查方式精選組合,醫生會根據你的具體情況制定,自己日常無法單獨判斷時,不妨主動問問醫生是否需要上述某項檢查。
05 PRRT治療:用光亮“鎖定”腫瘤
PRRT(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肽受體放射治療)是近年醫學界的新突破。有那么一點像“郵遞員送快件”:將放射性同位素通過一段特制的小分子肽“快遞”到腫瘤細胞,讓異常增生的細胞精準受照、逐步凋亡,而周圍健康組織相對受損較小。
- 適用于對傳統手術或外科治療效果不理想的晚期患者
- 可有效控制激素分泌少、增殖速度較慢的神經內分泌瘤
- 副作用較為可控,常見反應為輕度疲勞或一時性白細胞減少
真實報道:
2019年一篇綜述指出,接受PRRT的患者5年總生存率在50%~60%(Strosberg et al., 2017, N Engl J Med),對無法手術的低增殖型腫瘤效果明顯優于傳統化療。
別忽視: PRRT必須在有經驗的大型醫院進行且由??漆t生評估適應癥,適合個體化的精準治療。
06 生活方式和飲食,能怎樣幫助預防?
小知識: 神經內分泌瘤的發病與飲食并不直接相關,但良好的飲食習慣有助于整體健康和疾病防控。
推薦食物 | 功效 | 食用建議 |
深色葉菜 ?? | 富含葉酸、礦物質 有益細胞修復 | 炒、煮、涼拌均可,每天2份 |
新鮮魚類 ?? | 優質蛋白,支持免疫系統 | 蒸煮為主,一周2-3次 |
藍莓等漿果 ?? | 多種抗氧化物,防止細胞老化 | 直接食用或酸奶搭配 |
全谷類粗糧 | 促進腸道健康,幫助代謝 | 替換部分精米面,每天1-2餐 |
生活啟發:
日常飲食中,可以適度加入上述食材,堅持均衡膳食。如果出現消化系統持續不適,建議盡早請消化科或腫瘤科醫生評估。
40歲以后,定期體檢,若有家族遺傳背景或特殊擔憂,可與醫生商量增加相關檢查頻率。
07 科學探索仍在路上
雖然PRRT帶來了希望,針對神經內分泌瘤的治療還有不少挑戰。比如:部分患者對治療反應不夠理想,或者療程后出現耐藥現象;長期生存效果還需持續跟蹤;還有待于開發更新一代的靶向藥物,提高不同類型腫瘤的治療成功率(Hope et al., 2019, J Nucl Med)。
隨時關注新進展: 如果有親人或朋友接受PRRT治療,及時回訪和復查很關鍵。目前一些國內大型醫療中心已經能開展PRRT,相信未來相關藥物和技術會更加普及可靠。
結語
神經內分泌瘤不像一些高發癌癥那樣讓人警覺,它的到來就像一位安靜的不速之客。及時關注身體細微變化,選擇合適檢查手段,探索個性化治療辦法,都是在為自己的健康負責。飲食平衡、定期體檢和與醫生良好溝通,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第一步。
PRRT作為“有的放矢”的新型療法,也為很多人重燃了希望之光。如果你或家人有這方面疑問,不妨帶著實際問題勇敢與醫療專家面對面溝通。生活雖然無法完全預測,但每個小行動都能讓我們離健康更近一步。
核心文獻引用: - Dasari A, et 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Surviv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Neuroendocrine Tumor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MA Oncology, 2017;3(10):1335–1342.
- Strosberg J, et al. Phase 3 Trial of 177Lu-Dotatate for Midgut Neuroendocrine Tumors. N Engl J Med, 2017;376:125–135.
- Hope TA, et al. Peptide Receptor Radionuclide Therapy. J Nucl Med, 2019;60(4):519–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