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體瘤:你需要了解的關鍵知識
01 其實,垂體瘤離我們并沒有那么遙遠
有時候,一些身體的小變化總會被我們忽略。比如睡眠變差、反應變慢,大家可能只當作年紀大了。但事實并不總是這樣簡單。家里那位上了年紀的親戚因為視線模糊去醫院檢查,醫生說是垂體腺出了點問題。其實,像垂體瘤這樣的“隱形訪客”,時常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健康。
垂體瘤是在垂體腺里長出來的腫塊。這是一種腦部常見的良性腫瘤。雖然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大多數垂體瘤發展緩慢,治療后恢復也很好。主要需要留心的是它對體內激素分泌的影響,帶來的變化往往容易和日常小毛病混淆。??
02 垂體瘤帶來的信號,都有哪些顯著表現?
-
??
1. 視力模糊或視野變窄
垂體就在大腦底部,恰好和控制視力的“線路”有交叉。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時,人可能會覺得兩側視野不如以前寬敞,像透過小窗戶看世界。有患者發現自己騎車時總容易撞到路邊,這才重視起來。 -
??
2. 頭痛持續加重
有人以為年紀大,頭偶爾發緊是正常的;但如果頭痛越來越頻繁,跟飲食和情緒關系不大,就要當心了。有位75歲的女性,平時身體硬朗,突然覺得頭頂發悶、疼痛逐漸加深,結果檢查后發現是垂體瘤惹的禍。這個例子提醒我們,持續不明原因的頭痛不能掉以輕心。 -
??
3. 月經紊亂或性欲減退
女性如果閉經、月經亂或乳頭自行泌乳,男性如果性欲驟降、出現陽痿,并不是單純的“亞健康”,很有可能和垂體有關。這種內分泌的變化,往往伴隨長期疲勞、體重變化、情緒波動等問題。 -
??
4. 乏力、皮膚干燥
激素分泌被干擾后,人容易出現難以解釋的倦怠、怕冷、低血壓、皮膚干裂等狀況。很多患者把這些當成老年伴隨癥狀,其實和垂體腺受壓有關。
03 垂體瘤的形成,背后都有哪些原因?
垂體瘤為啥會找上門?醫學至今還沒有完全搞明白。不過根據大量病例和研究,出現垂體腺瘤,可能和以下三個方面相關——
- 遺傳基礎。有家族史的人,風險略高。部分垂體瘤和基因突變有關,比如MEN1綜合征就是其中一種已知遺傳?。ˋsa, S. L., & Ezzat, S. (2002). The pathogenesis of pituitary tumors.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 17, 443-476.)。
- 內分泌環境失調。長期應激、激素水平紊亂、慢性炎癥等,都可能促使垂體細胞異常增生。比如腎上腺皮質激素、雌激素水平變化,有時會誘發腺體細胞增殖(Melmed, S. (2003). Mechanisms for pituitary tumorigenesis: the plastic pituitar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12(11), 1603–1618.)。
- 外部環境和生活方式。暴露于某些環境毒素、頻繁失眠、長期飲食失衡、肥胖等,都和垂體腺腫瘤出現有一定關聯。雖然這些因素不是必然原因,但多個因素疊加,風險確實會增加。
- 年齡相關。數據顯示,中老年人更易出現垂體瘤,女性略高于男性(Kaltsas, G.A., et al. (2005). Epidemiology of pituitary adenomas.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4(1), 1-18.)。
簡單來說,垂體瘤的“成因家族”成員不止一種。沒有一種明確的生活習慣能百分百預防,但知道這些風險點,能讓我們及早警覺。
04 檢查怎么查?一次說清
不少朋友會擔心:“聽說腦部的病,檢查會很麻煩?”其實現在的檢查手段相當成熟、流程也很合理。
-
影像檢查
核磁共振(MRI)是發現垂體瘤的“金標準”。能清楚顯示腫瘤大小、位置、關系到哪些結構;有經驗的醫生能判斷是微小腺瘤還是大腺瘤。 -
內分泌功能檢測
通過抽血查各種相關激素(比如垂體激素、甲狀腺激素等),搞清楚哪些功能受了影響。 -
視力視野檢查
發現腫瘤可能影響到視覺通路時,這項檢查能及早捕捉到異常。
醫院通常會根據癥狀、體檢、化驗結果再綜合分析。只要配合好醫生,絕大多數患者都能得到準確診斷。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檢查建議在正規三甲醫院或者專科醫院完成,專業設備和經驗更有保障。
05 治療方案全解析,怎么選才好?
診斷清楚后,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一直是病友們關心的問題。
-
1. 手術治療
適合于腫瘤較大、有視力障礙、持續性明顯癥狀、藥物無效等情況。當前主流方式是“經鼻蝶入路”內鏡下切除,創傷相對較小,恢復快。嚴重或復發病例,可能考慮開顱或立體定向放療。 -
2. 藥物治療
針對不同類型的垂體瘤,如泌乳素瘤可用溴隱亭、卡麥角林等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生長激素腺瘤可用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少數患者需要長期服藥。藥物對有些類型的腺瘤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副作用相對可控。 -
3. 放射治療
適合手術禁忌、年邁體弱、腫瘤侵襲性強或復發病例。普通放療能延緩腫瘤進展,較新的“伽瑪刀”也成為一種選擇,但這類治療需要綜合評估,多用于輔助或補充。
75歲的女性患者(身高176cm,體重63kg),近期因頭痛和視力持續模糊就醫,最終結合影像和激素檢測確診為垂體瘤,經醫生綜合評估后,制定了個性化的綜合治療方案。這提示我們,提高警覺和規范治療,能大大改善生活質量。
一句話說清楚:不同的人,不同的腫瘤類型、大小、功能受損情況,方案也不一樣。一切需在醫生指導下量身定做。
06 垂體瘤患者的日常管理,把主動權握在手里
-
??飲食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質、鈣、鎂和維生素的新鮮食物,有助于身體修復。比如:牛奶有利鈣補充,雞蛋為優質蛋白,菠菜提供豐富的微量元素,可以輪流搭配。
[牛奶] + [補鈣健骨] + [每天1-2杯為宜]
[菠菜] + [鐵和鎂] + [可拌、炒或煲湯,每周2-3次] - ?作息規律。休息好,免疫力才能維持,“自修復”能力也提升。盡量每天定時睡覺、起床,避免徹夜失眠。
- ??適當運動。步行、太極或慢騎車,每周堅持3-4次,能增強身體適應力。
- ??定期復查。按醫生建議進行激素水平監測和影像隨訪。尤其是術后或藥物治療期間,病情變化需要及時發現。
- ??心理疏導。很多患者剛被診斷時壓力大、睡眠差。與家人交流、適當心理咨詢,對情緒有積極影響。
如果治療過程中有突然視力變化、劇烈頭痛、出血或其他急性不適,最好第一時間聯系醫生或前往醫院。其實,主動配合管理,遠比被動等待要有益得多。
參考文獻
- Asa, S. L., & Ezzat, S. (2002). The pathogenesis of pituitary tumors. Annual Review of Pathology, 17, 443-476.
- Melmed, S. (2003). Mechanisms for pituitary tumorigenesis: the plastic pituitary.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112(11), 1603–1618. https://doi.org/10.1172/JCI20408
- Kaltsas, G.A., et al. (2005). Epidemiology of pituitary adenomas.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34(1), 1-18.
- Molitch, M.E. (201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ituitary Adenomas: A Review. JAMA, 317(5), 516-524. https://doi.org/10.1001/jama.2016.1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