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災來襲:自救與應對的智慧之道
01 洪災:從何而來,對我們有何影響?
一場連續的大雨,街道積水沒過了膝蓋,門口的雜貨鋪也不得不中斷營業。這幾年,類似的極端天氣似乎越來越常見。洪災不僅讓城市“停擺”,還會對我們的生活和健康帶來不小的麻煩。有朋友坦言,自己正是因為去年那場大水,家里的電器全壞了,地板發霉,家人情緒一度十分低落。
簡單來說,洪災大多是連續降雨、河流決堤或城市排水不暢引發的。有時,即便住在高樓層,也無法完全避免相關影響——比如停電斷水、日常生活物資短缺等。醫學界認為,長時間浸泡在積水或臟水中,也可能帶來皮膚感染、腸胃問題以及情緒上的壓力。尤其是有基礎疾病、行動不便的老人,更容易遭遇健康風險。所以,對于洪災的發生機理和影響,了解得越多,防范和應對的效果就越好。
02 洪災的起因:氣候、城市和人的關系
- 氣候變化:極端降雨更加頻繁,水汽輸送增強,讓原本難得一見的大水,一年能碰上好幾次。
- 城市化進程:新住宅、馬路如雨后春筍般蓋了起來,但配套的排水系統沒能同步升級。地面硬化,天然“蓄水地”消失,排不出去的雨水很快成了街頭“河流”。
- 人為操作失誤:部分水利設施老化、堤壩管理不到位或違規占用河道,有時也會加重災情。
其實,洪災的發生往往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結果。有研究指出,亞洲地區對暴雨洪澇的敏感性逐年提高,人口密度大、城市擴張快的地區風險尤為突出。
原因 | 影響 | 典型案例 |
---|---|---|
強降雨 | 短時間內水量暴增 | 南方某市連日暴雨,部分低洼地帶積水1米以上 |
排水不暢 | 城市內澇、積水 | 老小區雨后數小時仍有積水,居民進出艱難 |
人為失誤 | 水庫泄洪、堤壩決口 | 去年局部地區因排水閘門未及時關閉,被淹農田面積劇增 |
03 洪災來臨前的準備:你能做哪些?
- 備齊應急物資
家里常備飲用水、方便食品、手電筒、干電池、收音機和簡易藥箱,有備無患。記得為孩子和寵物單獨準備救援包。 - 疏散路線要清楚
平時就要熟悉最近的高地、疏散點和避險場所的位置。家里有老人或行動不便者,提前與鄰居或社區工作人員打好招呼。 - 通訊保暢通
給親友留好緊急聯系方式。手機充滿電并帶上充電寶。關鍵時刻,手動收音機有時比手機更可靠。
04 洪災發生時的自救方法和實用小技巧
- 安全撤離:聽到官方發布的撤離通知后,盡快離開危險區域,別在積水中逗留。如果樓層較高又暫時安全,可暫時等待救援,但要節約水電,保持通訊暢通。
- 利用救生工具:簡易救生衣、泡沫板、甚至塑料桶都能救急。如水流湍急,切記不要貿然涉水。
- 被困如何自保:水位快速上漲時,優先往高處轉移。關閉電源,避免觸電。用鮮艷衣物或反光物揮動呼救。
- 水中生存小技巧:用衣物扎成浮袋、捆好所有易漂浮的物品以增加自身浮力。①切忌單獨涉水;②不可飲用洪水,哪怕再渴。
曾有一位62歲的男性居民描述:當天家里積水齊腰,他及時用舊門板和棉被自制“浮筏”,才順利轉移到安全地帶。這個例子也提醒,如果平時能多學一點應急常識,關鍵時刻往往能自救成功。
05 洪災過后,健康安全怎么保障?
洪水退去,房間潮濕、積水未凈。這時不建議立刻返回積水嚴重的住所。洪災后常見的問題有:水源受污染、食物變質、蚊蟲暴增,還有各種皮膚和胃腸道的“小麻煩”。
常見衛生隱患 | 應對建議 |
---|---|
水源不清潔 | 只飲用煮沸后的水或密封瓶裝水,暫時不用水龍頭直飲 |
感染風險 | 處理傷口時徹底清潔,上好止血貼,必要時前往醫療點處理 |
食物霉變 | 只吃新鮮、未受污染的食品,剩飯建議丟棄,防止腹瀉 |
嚙齒和蚊蟲侵擾 | 門窗加裝紗網,加強通風,保持干燥,噴灑自然驅蟲劑 |
06 情緒管理與心理調適的重要性
大多數人經歷洪災時,會感到緊張、害怕、甚至憤怒和無助,這完全正常。有年輕媽媽坦言,洪災那幾天,她整夜難以入睡,經常夢到被水困住的小孩。據心理醫生介紹,突發災害很容易引發焦慮、急躁或短暫的失眠。有些人會情緒低落、食欲下降,這些心理“小插曲”也要及時關注。
- 及時表達情緒:找信得過的人聊聊自己的壓力,別一個人悶在心里。
- 保持規律作息:哪怕在臨時安置點,也要努力保證每天有固定的睡眠時間。
- 主動尋求專業幫助:情緒持續低落2周以上、影響到工作和生活,建議考慮尋求心理醫生或社區心理支持服務。
07 社區支持與重建:一起邁過難關
災后的恢復和重建,需要依靠社區的力量。鄰里間互幫互助,社區組織物資發放、心理疏導和清理消殺,能極大地減輕個人負擔。比如,有的小區自發成立志愿小分隊,協助老弱病殘家庭安全轉移、發放救援包。還有志愿心理師為受災居民開辟線上、線下溝通平臺,讓情緒和信息都能及時流通。
- 多關注社區公告,及時了解防疫、防災及各項救助信息
- 參與清理、消殺等志愿活動,為鄰里和自家都能帶來安全感
- 社區衛生站常設開放,如有健康疑問可第一時間求助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