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脾動脈栓塞術:拯救脾臟與生命的微創奇跡
什么是脾動脈栓塞術?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醫院將“脾動脈栓塞術”作為救急法寶。想象下,一個患者因為外傷導致脾臟出血,但又不能承受開刀,這時醫生通過微創方式,用導管把小材料送進脾動脈,控制了出血,也讓脾臟保住了。這種方法和傳統手術比起來,就像是在修水管時挑局部堵一下,房子還能正常住下去。
別小看這個手術,雖然創口小,但對危重病人來說有時卻是“救命稻草”。這個技術最早應用在一些因脾臟出血需要治療但又不能手術的人身上,現在適用范圍也越來越寬。
脾臟的作用:我們身體的“免疫小衛士”
說起來,很多人只知道脾臟的位置,卻不太清楚它每天都在做什么。事實上,脾臟像一個安靜的“守門員”,負責篩查掉血液里的異常細胞和老化紅細胞,還能幫身體對付某些細菌感染。簡單來說,沒有它,人體對細菌的抵抗力會大大下降。
主要功能 | 具體作用 |
---|---|
過濾血液 | 清除衰老紅細胞,保持血液健康 |
參與免疫 | 產生免疫細胞,抵抗細菌和病毒感染 |
儲存血液 | 在緊急情況下,釋放額外血容量 |
脾臟雖然沉默,但一旦失守,身體抵抗力可能明顯下降。正因為如此,醫生在治療脾臟相關疾病時,越來越傾向于采用保留脾臟功能的手段,比如脾動脈栓塞術。
什么人需要脾動脈栓塞術?
這個手術不是人人都適合,主要針對那些脾臟有急性或特殊問題,但又不適合直接切除脾臟的人群。常見的幾種情況如下表——
適應癥情況 | 生活化描述 |
---|---|
脾破裂、外傷性出血 | 如交通事故后腹部劇痛、血壓下降,不能手術的高齡患者 |
脾腫大/脾功能亢進 | 血檢異常、貧血反復難治,藥物效果差的病例 |
惡性腫瘤轉移脾臟 | 檢查發現腫瘤累及脾臟,需要緩解癥狀的人群 |
醫生選擇用脾動脈栓塞術時,通常會詳細評估全身狀況和脾臟本身的變化。所以有人問是不是“有病就適合栓塞”?其實專業評估才最關鍵。
脾動脈栓塞術是怎么做的?
整個手術過程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簡單。主要分為三個步驟:穿刺、導管進血管和栓塞材料釋放。手術一般在X光下進行,醫生會用局部麻醉,從大腿根部的股動脈穿刺,然后將細長的導管一路送到脾動脈,再把顆粒狀栓塞材料注入指定部位,讓血流在需要地方“臨時封路”。
過程雖然技術性強,但出血量少、手術切口小,大多數患者術后幾個小時就能下床,恢復時間也明顯縮短。
術后恢復期:會碰到哪些“小麻煩”?
雖然是微創手術,恢復過程還是要留心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最常見的是“脾梗死綜合征”,表現為術后1-3天出現低燒、腹痛、輕微惡心。通常通過對癥處理即可緩解,但也有極少數情況可能需要住院更久。
并發癥類型 | 表現 | 應對方式 |
---|---|---|
脾梗死綜合征 | 低燒、腹痛、食欲差 | 對癥處理,多飲水休息 |
感染 | 持續高熱、腹脹 | 抗生素治療,必要時支持治療 |
血管損傷 | 局部滲血或血腫 | 壓迫包扎,定期觀察 |
為什么要小心脾臟風險?
脾臟雖然不起眼,但它關乎身體的免疫系統和血液健康。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出現脾臟問題?其實因素不少:
- 肝硬化等慢性疾病,可導致脾臟增大和功能異常
- 年紀較大或者基礎疾病較多的人,脾臟血管容易變脆
- 外傷,如車禍或摔傷,瞬間大力可直接損傷脾臟并誘發大出血
- 有惡性腫瘤病史的群體,腫瘤轉移牽連脾臟風險增加
從中可以看出,不少脾臟問題其實和身體的整體免疫水平、血管“耐用度”有關。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遇到腹部輕微磕碰,也有可能釀成大問題。
日常怎么養護脾臟?
其實,保護脾臟最大的方法是平衡飲食和規律檢查。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給脾臟“加分”——
推薦食物 | 具體好處 | 參考食用建議 |
---|---|---|
薏米 | 幫助清除體內濕氣,配合煮粥效果更好 | 每周可用2-3次替代主食食用 |
新鮮蔬菜水果 | 補充維生素C,維護免疫力 | 每頓飯搭配,顏色豐富為佳 |
瘦肉和雞蛋 | 補充蛋白,促進紅細胞生成 | 每天適量,制作以清蒸或燉煮為主 |
假如突然發現自己有不明原因的持續腹脹或腹痛,最好還是及早就診。選擇正規的三甲醫院,術前和術后與主治醫生詳細溝通治療細節。
脾動脈栓塞術的未來:還有哪些新希望?
醫學進步的腳步從未停歇?,F在脾動脈栓塞手術材料、導管技術日益升級,越來越多“高風險”病人獲得了非手術的治療新機遇。未來,隨著精準栓塞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推廣,手術效果和安全性還會提升。
保護脾臟,其實是給免疫健康上了一道保險。碰上相關疾病,及時求醫,科學決策,才是放心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