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現代醫學的新生機
什么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小張最近體檢發現頸動脈有狹窄,但他一點不覺頭暈,也沒大問題,只聽醫生說要警惕中風風險。其實,現在有一種手術,已經能讓很多像他一樣的人避免大病發生,這就是“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這項手術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堵塞在頸動脈里的那些斑塊,等于幫血管“大掃除”了一次。處理后,大腦的血流能更順暢,危險減少。
?? Tip: 術語簡述:“內膜”指血管最內層,“剝脫術”就是把這層的異常物質剝離清除。
頸動脈的主要功能和重要性
我們常說,健康的血管像城市里的交通要道,頸動脈就是直通大腦的高速路。每當心臟跳動,血液就通過這條“高速公路”為大腦供應營養和氧氣。
部位 | 功能 | 一旦異常 |
---|---|---|
頸動脈(左/右) | 為大腦送血,保持意識和智力 | 供血不足→眩暈、遲鈍,甚至中風 |
供血系統一旦受阻,短時間內可能沒感覺,時間長了,大腦缺氧的影響就會慢慢暴露。
?? 小提示: 成年人大腦只占體重2%左右,但一天消耗的氧氣卻占了全身1/4,可見頸動脈的重要性。
有哪些人需要考慮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 斑塊阻塞超過50%的患者
有位66歲的男性朋友,以前一直覺得頭腦清醒,突然有一次差點暈倒,檢查發現一側頸動脈狹窄達70%,這類人正好是手術的主要適應人群。 - 有輕微“中風”先兆的人
出現過短暫性失語、肢體乏力、單側身體暫時麻木等問題,這些表現提示腦供血短暫受阻,也需要考慮手術風險與獲益。 - 高危人群且藥物控制無效
比如多年糖尿病、血脂異常且動脈硬化明顯,靠吃藥控制效果不好,可以討論手術。
?? 注意: 不是所有有頸動脈斑塊的人都要做手術,具體要結合斑塊程度、癥狀和整體身體狀況判斷。
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的基本原理
手術過程其實和大家想的很不一樣:不是全部掏空或更換血管,而是醫生用特殊方法,將堵在血管里的那層“贅物”剝下來,然后把血管縫好。
步驟 | 說明 |
---|---|
局部麻醉/全麻 | 確?;颊甙踩?、無不適感 |
開放頸動脈 | 小心剝開動脈暴露斑塊區 |
剝離內膜斑塊 | 去除異常堆積和不正常組織 |
恢復血流 | 清理后縫合,恢復血管通暢 |
整個過程對醫生的操作穩定性要求極高?,F在,大部分醫院已經采用微創及術中腦功能監測,最大限度保障安全。
??數據: 權威資料顯示,規范操作下,絕大多數手術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
手術的風險與并發癥
- 出血及血腫: 血管周圍組織豐富,操作中可能有出血,少數情況下會形成血腫。
- 術區感染: 盡管消毒很嚴格,偶有切口感染,不過現代抗菌措施能有效控制。
- 神經損傷: 因鄰近神經分布,少部分可能出現暫時性吞咽困難或聲音改變。
- 短暫性腦部不適: 術后一過性頭暈,部分人有輕微腦部癥狀,絕大多數隨恢復自然消失。
按國內近10年數據,大型三甲醫院的嚴重并發癥發生率在2%以內。家屬和患者溝通好預期,對緩解緊張很有幫助。
?? 提醒: 有心臟病、腎功能異?;蜻^敏史的患者,要提前與醫生詳談適不適合手術。
手術后的護理與恢復
護理階段 | 主要措施 |
---|---|
術后1-3天 | 觀察切口、預防感染、監測神經反應,可下床活動但需避用勁力 |
恢復初期(首月) | 按照醫生建議合理進食、保持血壓穩定、忌劇烈運動 |
出院后隨訪 | 定期復查B超,關注斑塊復發與新癥狀,有不適及時反饋 |
一位58歲的女性患者,術后一周內只訴局部輕度不適,沒有再出現頭暈,三個月后來復查恢復良好。大家在恢復階段也要放下緊張情緒,按部就班慢慢調整。
?? 小知識: 術后前6個月復查最關鍵,有問題及早發現。
飲食與生活方式支持:手術后怎么吃怎么養?
說起日常管理,最關鍵的是給血管減負、給大腦多點好營養。下面這些簡單辦法,不用刻意節食,但長期堅持對血管健康都很有好處:
食物類型 | 具體食物 | 作用與吃法 |
---|---|---|
膳食纖維 | 燕麥、糙米、紅薯 | 可促進膽固醇代謝,早餐換點燕麥更合適 |
深色蔬菜 | 西蘭花、菠菜、芹菜 | 維生素K豐富,建議一餐至少搭一份 |
優質蛋白 | 豆制品、魚肉、雞蛋 | 幫助動脈修復,每天挑一兩樣輪換更健康 |
優質脂肪 | 橄欖油、亞麻籽油 | 早餐拌菜、涼拌菜可用一點,量不必過多 |
抗氧化食物 | 藍莓、柚子、葡萄 | 小零食或配早餐,加一點水果更放心 |
?? 友情提示: 如果遇到身體乏力、持續頭暈或吞咽異常,不必硬撐,要盡早聯系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