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認識這一迷霧中的健康威脅
01 不易察覺的小變化 ◆
有些時候,腦卒中并不會像電視劇里那樣突如其來。比如,家里一位56歲的叔叔在幾個月里,偶爾發現右手寫字變得不太順暢,走路時總覺得自己像踩在海綿上一樣,還有幾次早上短暫地說話含糊,可休息片刻就又恢復了。他并沒當回事,直到一個清晨右臂徹底抬不起來時,才意識到問題嚴重。生活中,這些‘小麻煩’其實是身體發出的早期信號,別覺得只是年紀大或者休息不好。
- 書寫、拿筷子等動作變得生澀,不如以前靈巧。
- 某次站起身一過頭,覺得頭暈甚至短時視物模糊。
- 一天中偶爾幾分鐘發言不利索、表達不清。
02 身體發出的“警報” ??
腦卒中到了一定程度,癥狀通常就很“直接”了。比如突然半邊身體完全沒力氣、一側嘴角下垂,或是語言完全說不清,視力突然喪失。這些就是明顯的警告信號。
癥狀表現 | 說明 |
---|---|
身體一側麻木、癱瘓 | 體現局部大腦受損,往往持續無法緩解 |
完全說不出話或理解不了人說的話 | 語言功能區受損,影響交流 |
突然黑矇、視力減退 | 部分腦區缺血導致視力問題 |
嚴重頭痛伴惡心嘔吐 | 多見于出血性腦卒中,頭痛劇烈且持續 |
03 腦卒中都有哪些類型?
其實,腦卒中按發病機制大致可分為兩類:
- 缺血性腦卒中:相當于大腦里的部分血管被“堵住”了,導致大腦片區供血中斷。這類約占全部腦卒中70%以上,多在老年人、高血壓、心律不齊等人群中出現。
- 出血性腦卒中:也就是腦血管破裂后“漏血”,常常發病突然。高血壓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類型常帶來劇烈頭痛和嘔吐。
04 腦卒中的風險來自哪?
很多人會疑惑,為什么有的人偏偏會得腦卒中?其實背后是多種風險因素在影響。下面用表格梳理核心風險:
風險因素 | 簡單說明 |
---|---|
高血壓 | 持續高壓讓腦血管壁長期受壓變脆、變厚,易堵塞或破裂。 |
糖尿病 | 血糖波動導致微小血管損傷,增加腦卒中幾率。 |
高脂血癥 | 血脂高時,脂質沉積在血管內壁,容易形成斑塊阻塞血流。 |
吸煙飲酒 | 煙草和酒精會加速血管老化和炎癥反應,損傷腦血管。 |
年紀增長 | 年齡越大,血管逐漸喪失彈性,整體風險增加。 |
家族史 | 父母或兄弟姐妹有過腦卒中,自己發病風險也高。 |
05 突發腦卒中該怎么辦?
萬一身邊人突然出現腦卒中的典型表現,該如何應對?最關鍵的只有兩步:第一時間撥打120、記錄發作時間。切忌自行用藥或等待癥狀自行好轉,因為救治時間極為寶貴,尤其是溶栓治療通常有黃金4.5小時時限。
- 讓患者平躺,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嘔吐物誤吸。
- 不要貿然喂藥、喂水,更不能用力掐人中或搬動患者。
- 現場有氣短、嘔吐、抽搐時,應及時清理口腔異物。
- 記錄發作時間(分鐘為單位),到院后向醫生報告,有助于選擇診療方式。
06 怎樣才能遠離腦卒中?
其實,大部分腦卒中是“可防可控”的。積極管理生活,養成健康習慣,是關鍵。下面整理一些實用的日常建議:
- 常吃蔬菜水果 ??:富含鉀、維生素C和抗氧化物,有助于保護血管。每天建議攝入300-500克。
- 谷物豆類 ??:比如燕麥、紅豆粗糧富含膳食纖維,有利于穩住血脂和血糖。主食時注意合理搭配。
- 適量堅果 ??:每日一小把核桃或杏仁,對心腦血管有益,能幫助調節血脂。
- 規律運動:比如快步走、游泳、騎自行車,每周不少于150分鐘。幫助控制體重、血壓、促進血液循環。
- 健康作息:保證睡眠充足(每晚7-8小時),減少熬夜,維持大腦血流狀態。
- 管理情緒:焦慮、生氣、極度緊張等都會影響血壓與血管彈性,平和心態很重要。
- 定期健康檢查:尤其40歲以上人群,每1-2年測一次血壓、血脂、血糖,必要時做頭頸動脈超聲。
- 藥物預防聽醫囑:長期高血壓患者,應堅持規范服藥,不隨意更換或停藥。
- 早期康復訓練:如果有過輕度腦卒中史,運動及康復訓練越早介入,越能幫助身體恢復功能。
小結與溫和提醒 ??
簡單來說,腦卒中不是“遙不可及”的疾患,也不是單純老年人才需要關注。日常那些細微的不適和明確的警訊,都在提醒我們及時關注健康。真正有用的預防方法,就是一步步堅持做對的事情,不必焦慮,也不用把自己繃得太緊。每一個健康生活的小選擇,都讓大腦和身體遠離風險。如果覺得身邊親友有腦卒中隱患,不妨把這份知識轉告他們,也許一個善意的提醒,就是預防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