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傷:當意外來襲,我們該如何應對?
01 多發傷是什么?——認識這個“隱匿的考驗”
傍晚時分,城市道路上車流不息。突然一聲剎車,路邊不遠處一位中年司機正忙著撥打急救電話。這種令人猝不及防的場面,其實就在我們生活周圍。多發傷常因意外發生,很多時候剛開始癥狀并不明顯,但它帶來的影響可能比想象中更復雜。
多發傷指的是同一個人在同一次事故中,身體上兩個或以上部位受到損傷。它和“單純骨折”或者“小擦傷”有本質的不同。醫學上,醫生一般會按照傷及的系統分為:軟組織多發傷、骨折合并內臟傷、頭胸腹聯合傷等。在急診室,多發傷患者常常比其他傷者需要更密集的監護,這不是夸張,而是因為它對身體的綜合打擊遠比單一部位更大。
02 多發傷都因什么引起?——常見場景大曝光
- 交通事故: 不論是轎車、自行車還是電瓶車,一次猛烈碰撞往往造成頭部、胸部和四肢同時受傷。比如,54歲的趙先生騎電動車在十字路口被轎車撞倒,左大腿骨折的同時,肋骨也有多處骨裂,腹部出現鈍傷。
- 高處跌落: 家庭裝修、戶外運動時,從樓梯、屋頂或山坡滑下,容易導致脊柱加雙下肢和骨盆的聯合損傷。
- 暴力事件: 比如遭遇群體斗毆,有的人會出現頭部被打傷,同時伴隨手臂骨折或腹部內傷。
數據顯示,在我國,多發傷最常見于城市交通密集地帶和建筑工地。其實,只要存在“撞擊力大”或“跌落高度高”的因素,多發傷風險就會大幅提升。因此,在繁忙的馬路、施工現場,以及運動場所,都要格外警覺。
發生場景 | 危險因素 | 高發人群 |
---|---|---|
交通事故 | 高速、酒駕、不規范操作 | 司機、騎行者、行人 |
高空墜落 | 無防護、地面濕滑、視線受阻 | 工人、老人、兒童 |
暴力事件 | 群體沖突、公共場合失控 | 青年男性、安保人員 |
03 多發傷為什么危險?——身體“系統崩潰”的原理
簡單來講,多發傷之所以危險,就在于“連鎖反應”。當身體多個部位同時遭受嚴重打擊,最先受影響的是血液循環和氧氣輸送。比如:胸部骨折導致肺部積血,腹部內臟破裂引發大出血,頭部損傷影響中樞調節。
這種時候,身體就像一臺突然同時多處零件損壞的機器,本能地調動“應激反應”。但如果缺血缺氧太久,心、腦、腎等重要器官就會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養分而逐步衰竭。這種“系統性損傷”可能在短時間內由小變大,甚至危及生命。
還有一點需要小心:有的人早期表現不重(如四肢骨折被忽略),但因為內臟隱匿出血,幾小時后可能突然“崩潰”,錯過了黃金治療期。
04 多發傷的早期信號與嚴重表現
輕微癥狀
- 偶爾感覺頭暈或乏力
- 輕度惡心,胸悶時有時無
- 四肢或腹部出現輕微疼痛
- 局部皮膚有淤青,但活動影響不大
嚴重信號
- 劇烈持續性腹痛、胸痛
- 呼吸費力、臉色蒼白、出冷汗
- 四肢、脖子出現明顯腫脹或變形
- 說話混亂、嗜睡、昏迷
05 急救怎么做?——關鍵第一步
- 確保安全:首先不要讓自己和傷者處在危險中。比如,車禍現場先警示其他車輛。
- 評估意識和呼吸:如果傷者昏迷,不要隨意搬動,先觀察其呼吸和心跳狀況,判斷是否有呼吸和脈搏。
- 止血+呼救:簡單包扎明顯出血部位,并盡快撥打120,說明具體的事故情況、人數、受傷部位,便于專業急救人員提前準備。
- 保護頸椎:如懷疑頸部、脊椎受傷,不要強行移動傷者,尤其是頭頸和后背嚴重疼痛者。
- 避免加重損傷:不要自行挪動骨折部位,要用枕頭、毛巾等簡單固定,避免患處晃動導致二次傷害。
處理方式 | 優先級 | 適用場景 |
---|---|---|
按壓止血 | 優先 | 出血部位明顯 |
搬動傷員 | 極低(慎用) | 現場有更大危險時需轉移 |
包扎固定 | 中等 | 骨折或肢體變形 |
人工呼吸/心臟按壓 | 最高 | 呼吸心跳驟停 |
06 多發傷康復怎么做?生活重建更重要
對于多發傷患者,治療后期的康復不可少。很多人只關注前期救治,卻忽視了康復訓練帶來的改善。比如,46歲的張女士經歷一次墜落受傷,脊柱和骨盆都做了手術修復,術后住院一周內便在專業康復師指導下練習簡單翻身、呼吸訓練。一個月后,行動能力較好地恢復,焦慮情緒也緩解不少。
- 物理治療:包括肢體活動、步行訓練等,可有效減少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
- 心理疏導:遇到突發意外,有的人會出現失眠、易怒甚至創傷后反應,及時尋求專業心理支持很有幫助。
- 定期隨訪:針對骨折、內臟及頭頸損傷,最好定期做復查,關注恢復進度,必要時調整藥物或治療方案。
常見做法 | 可能后果 | 更好建議 |
---|---|---|
過早停止鍛煉 | 殘疾、關節功能減退 | 遵醫囑、逐步增加運動負荷 |
忽視隨訪 | 并發癥漏診 | 定期復查、調整康復計劃 |
過度依賴止痛藥 | 藥物副作用增多 | 結合物理治療和心理疏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