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艾滋病:了解這個隱秘的敵人
艾滋病是什么?與咱們有多遠?
在日常生活里,談起艾滋病(AIDS),有些人總愛避而不談。但實際上,它就藏在人群中,沒那么遙遠——甚至身邊就有隱藏的感染者。艾滋病,全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后引發的一組疾病狀態。HIV會慢慢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讓人體抵抗力變得很差。
艾滋病并不是新鮮事。最早的病例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在歐美國家迅速傳播,后來全球蔓延。醫學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球已有約3850萬人帶有HIV病毒。這種疾病之所以特別值得重視,是因為它沒有治愈方法,如果不積極治療,會導致各種致命感染甚至腫瘤。
感染艾滋病后的癥狀,有哪些信號得注意?
剛感染HIV,大多數人其實感覺不到什么特別。偶爾會有類似感冒的輕微癥狀,比如低熱、乏力、咽喉痛,有時長點小疹子,但很快自愈,不容易被察覺到。舉個例子:26歲的王先生,剛剛旅游回來,幾天有點疲勞、嗓子干,沒當回事,后來自己恢復了。這種情況很常見,容易和普通小病混淆。
階段 | 典型表現 | 持續時間 |
---|---|---|
急性感染期 | 輕度發燒、喉嚨痛、出疹、淋巴結稍大 | 1-2周 |
無癥狀期 | 無明顯癥狀 | 幾年至十幾年 |
艾滋病期 | 反復發熱、長期腹瀉、體重快速減輕 | 病情后期 |
但隨著病情發展,身體的免疫功能會逐漸下降。一些患者后期會出現消瘦、反復肺部感染,甚至出現口腔白色念珠菌(口腔里一層白膜),此時癥狀比較明顯。別忽視:多數HIV感染者早期沒有特殊表現,常在偶然體檢或特殊檢查中才發現。
HIV病毒到底在身體里干了啥?
HIV病毒專愛攻擊人體的免疫"小衛士"——CD4+淋巴細胞。病毒進入身體后,就像躲在這些細胞里當“臥底”,逐漸破壞整個防御系統。CD4+細胞越少,身體抵抗力越差,各種感染趁虛而入。
長時間帶毒不治,常常會感冒、拉肚子,總是沒精神。一些人會遇到不尋常的感染,比如肺孢子菌肺炎,或者出現某些本該只有抵抗力低下才發生的“機會性感染”。簡單來說,HIV是一點點把身體的“防護網”掏空。根據相關調查,如果不治療,HIV感染后平均8-10年會發展成艾滋病。
艾滋病是怎么傳播的?哪些場景要特別小心?
- 性行為傳播 無論是異性戀、同性戀,均有可能。一次無保護性行為的風險并不等于“百分百感染”,但累計接觸,特別是多性伴侶,不用防護風險就越高。比如35歲的張女士,因伴侶感染未告知,多次無套性生活后被發現感染HIV,這就是性傳播風險的現實例子。
- 血液接觸傳播 共用針具(如靜脈吸毒者群體)、未經篩查的獻血或輸血,都可能觸及病毒?,F在正規醫療機構輸血都是安全的,但自行紋眉、文身使用不正規器具,隱患不容小覷。
- 母嬰傳播 感染HIV的媽媽在懷孕、分娩或哺乳時可傳給嬰兒。如果沒做干預,新生兒感染風險可達30%。但通過科學用藥,能大幅降低至1%以下。
怎么做可以有效防護?靠譜建議看這里
性行為注意安全
- 正確全程使用安全套,是保護自己的有效方法
- 避免和不清楚健康狀況的人發生無保護性行為
定期檢測
- 如果有高風險行為,比如無套性行為、共用針具,建議在暴露后1個月、3個月分別做HIV抗體篩查
- 孕婦產前篩查不可省略,幫助新生兒健康
藥物預防與治療
- 醫學上有暴露前(PrEP)和暴露后(PEP)預防藥物,專業醫生指導下使用
- HIV感染者規范服藥(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可有效控制發病,幾乎可與常人無差別生活
別讓歧視傷害患者——支持他們,就是減少大家的風險
在現實中,“談艾色變”的現象并不少見,甚至有人擔心共用餐具都會被傳染。其實,這種擔憂沒有科學依據。HIV不會通過握手、咳嗽、日常接觸傳播。過度排斥,讓部分感染者自卑、隱藏病情,反而不利于防護和治療。
陳先生(42歲)診斷HIV后曾一度躲避同事、家人,但得知規范治療后,工作和生活都未被影響。他說:“有時最難的不是身體,而是旁人的眼光?!睂Π滩∮押玫纳鐣?,才能讓每個人更安全。
寫在最后
艾滋病離我們的生活沒那么遠,但也并非無法防控。了解知識、科學檢測、保護自己,每個人都能做到。感染艾滋病不是某個人的錯,沒什么可回避、也不應有偏見。遇到疑問,主動去專業醫院咨詢,就是健康負責任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