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出血性疾病的急救與處理:拯救生命的關鍵措施
01 新生兒出血性疾病是什么?
剛出生的寶寶,有時會遇到些出乎意料的小狀況。比如輕輕地換尿布時,發現包裹里的孩子皮膚下有點小淤青,或嘴角滲出點血,這時候家長總會揪心。其實,這可能就是新生兒出血性疾病的早期樣子。
TIP:這種疾病,指的是新生寶寶在出生后不久,因為血液凝固機制不完善而出現異常出血。包括輕微皮膚出血,也有可能是危險的內部出血。
這種病并不常見,但一旦出現,必須認真對待。初期癥狀微妙,很容易被當做小傷忽視。家里的照顧者和一線醫護人員都應該對這些早期信號有一定敏感度。及時發現是后續處理的基礎。
類別 | 常見表現 |
---|---|
典型新生兒出血性疾病 | 皮膚、臍帶、消化道出血 |
少見類型 | 顱內出血、關節腔出血 |
實際上,絕大多數健康寶寶經及時預防,不容易出現嚴重出血問題。最大的危險,在于漏診和延誤處理。
02 這些原因會引起新生兒出血
不同的寶寶面對同一疾病,原因卻各有不同。到底是什么讓新生寶寶容易出血?
1?? 維生素K缺乏:這是最常見的原因。新生兒自身儲備有限,母乳含量也不高,而維生素K是幫助血液"正常凝固"的主力。
2?? 母嬰血型不合:ABO、Rh等血型不匹配時,剛出生的寶寶體內可能出現溶血,進一步影響凝血能力。
3?? 家族性凝血障礙:有些基因問題導致凝血因子異常,這種情況雖然少見,但家族成員如果有類似病史,需額外小心。
4?? 肝功能異常:肝臟是合成凝血因子的"工廠",新生兒肝功能還在發育階段時,凝血相關蛋白合成減少,"防護力"減弱。
5?? 早產/難產:孕周不足或者分娩受擠壓影響,可能導致血管、肝臟等發育更加脆弱,增加出血風險。
小提醒:研究顯示,純母乳喂養的新生兒,不打維生素K針情況下,1~7天內出現出血的風險是不打針孩子的十幾倍。這并不是說母乳不好,而是維生素K補充更為關鍵。
03 這些信號提醒需要警惕
其實,許多新生兒出血性疾病的信號,都十分隱藏。每天例行護理時,如果發現下列現象,哪怕看起來輕微,也不要掉以輕心。
- 皮膚或黏膜的小點狀出血,不消退
- 偶爾發現嘴角、尿布或肛周有粉色滲液
- 換衣服時,后背或四肢皮下有細小瘀斑,沒有外傷史
- 輕微摩擦就出血,出血面積不大但反復出現
假如寶寶有不明原因、持續不止的出血,比如不停流鼻血、嘔吐帶血或大便發黑,屬于嚴重警示,應立刻就醫。
提醒:疾病進展快,早期癥狀不易察覺,如果等到眼見的大量出血,已經距離最佳處理時間不遠了。
- 反復嘔吐咖啡色液體
- 便血或黑便出現
- 持續貧血、精神萎靡
- 局部肢體紅腫、活動受限(關節內出血)
04 出現問題時如何正確急救?
真正遇到寶寶明顯出血時,大人第一反應往往是緊張甚至慌亂。其實,最有效的做法,是冷靜地做3件事:止血、保持呼吸、盡快送醫。
場景 | 急救措施 |
---|---|
皮膚較小滲血點 | 用無菌紗布輕壓,3~5分鐘;避免揉搓和反復揭開 |
鼻腔/口腔出血 | 將寶寶側躺,頭偏向一側,用清潔紗布輕堵。絕不將頭后仰以免嗆咳。 |
大量流血或毛細血管無法止住 | 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同時輕壓止血并注意保溫。不可自行喂水或刺激吞咽反射。 |
特別說明:如果寶寶呼吸變弱,明顯面色蒼白,務必立刻平躺,提升下肢,保持氣道通暢,如果有條件可口鼻供氧,然后盡快轉送附近醫院。
05 醫院里的處理方法
到了醫院后,醫生會根據新生兒的實際狀態進行相關診治。一般包括以下幾步:
- 抽血檢測:了解凝血功能、血紅蛋白含量、肝功能等
- 藥物干預:如靜脈注射維生素K,幫助迅速恢復凝血功能
- 對癥止血:必要時使用局部或全身止血藥物
- 糾正失血:重度患者考慮輸血或血漿,緩解嚴重貧血
- 并發癥評估:檢查有無顱內或內臟出血,必要時影像學檢查
治療過程中,醫生還會根據基礎病因調整計劃。比如因溶血引起,則要處理血型不合問題;遺傳性凝血異常,則需專科進一步治療。
06 家長能做哪些預防步驟?
其實,絕大部分新生兒出血性疾病是可以預防的。正面積極的日常措施主要包括:
預防方法 | 具體建議 | 益處 |
---|---|---|
足量補充維生素K | 出生后24小時內由醫生肌注維生素K1 | 明顯減少新生兒出血性疾病發生率 |
孕期規范產檢 | 定期醫院產檢,評估肝功能與血型 | 及早發現母嬰血型不合及相關風險 |
科學母乳喂養 | 如條件許可,堅持純母乳 | 提供抗體和基本營養 |
重視家族史 | 有凝血障礙家族史及時報備醫生 | 第一時間獲得專科咨詢 |
最后,假如發現寶寶有不明出血,第一時間與專業醫生聯系,不要自行停藥或耽誤送醫。
多一份警覺,其實帶來的是更多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