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眼瞼撕裂傷遇上大出血:你需要知道的急救步驟
01 什么是眼瞼撕裂傷?
上下眼瞼,其實就是我們眼球最前線的小衛士。說起來,生活中有時候意外會打破平靜,比如在打球、做家務的時候,一不小心磕碰到眼部,眼瞼就可能被拉開一道口子——這就是眼瞼撕裂傷。眼瞼撕裂傷指的是眼瞼(上方或下方的皮膚及周圍組織)出現裂口或者傷口,有的僅限于表皮,有的則深及肌肉甚至影響睫毛根部。
這種受傷最常見的反應其實就是流血,有時候還會混雜著睫毛脫落、傷口腫脹,甚至感覺閉眼都困難。別小看這塊小皮膚,一旦受傷,處理不及時,很容易給眼睛健康帶來麻煩。
Tips: 很多小傷口只是淺表損傷,但如果割的較深,則可能波及眼瞼的結構,影響眼睛功能和外觀。
02 日常中,什么場景容易發生眼瞼撕裂傷?
很多人會覺得,眼瞼撕裂傷離自己很遠,實際上一些常見的小意外就可能導致。日常場景里,主要有這幾類原因:
- 1. 意外撞擊:比如孩子在家奔跑撞到桌角,也有成年人健身、搬運重物時不慎碰傷左眼瞼。這些撞擊容易造成皮膚撕拉。
- 2. 銳器損傷:家務、做飯時小刀或剪刀不慎滑脫割傷眼瞼;也有美甲時不小心手滑刮開了眼皮表面。
- 3. 運動損傷:籃球或羽毛球擊中面部很常見,尤其是佩戴鏡框眼鏡的人群,一旦被沖擊,鏡框碎裂,也能帶來撕裂傷。
實際案例: 有位32歲的男性,在清理家中雜物時被懸掛繩子彈回,左眼瞼劃出2厘米的口子。這個經歷提醒我們,隨手的小動作也可能帶來風險。
03 眼瞼撕裂傷后如何判斷是否大出血?
雖然絕大多數眼瞼傷出血量不算大,但個別撕裂比較深、傷及血管時,出血就會比較明顯。簡單講,大出血常常有以下表現:
表現 | 說明 |
---|---|
出血持續時間長 | 傷口按壓后,血液仍未能及時止住 |
出血速度快 | 鮮紅血液涌流不止,每幾秒鐘濕透敷料 |
傷口周圍腫脹明顯 | 傷口周圍迅速腫起,可能進一步影響眼球運動 |
出血過多不僅讓人恐慌,還會帶來感染、瘢痕等隱患。仍然少見,但如果傷口合并異物進入、眼球受損,風險就不容忽視。
別忽視: 少數人大出血后如果失血較多,會出現頭暈、面色泛白等全身癥狀。
04 發生大出血時,急救應該怎么處理?
- 立即壓迫止血:用干凈的紗布或者潔凈手帕輕輕壓在傷口處,力度適中,持續壓迫5到10分鐘,看血是否止住。
- 保護傷口和眼球:如果出血多,敷料很快濕透,可以墊多層紗布。千萬不要用力擦拭或試圖直接扒開傷口,否則容易加重出血。
- 避免擠壓眼球:止血時只壓傷口區域,別壓到眼球本身,以免無意中造成更深損傷。
- 保持傷口清潔:如果條件允許,用生理鹽水沖洗掉明顯污物,但不要反復搓洗,把異物推更深。實在沒有生理鹽水,可以用清水簡單沖洗,不要用酒精、碘伏等刺激物質。
- 避免揉眼、低頭彎腰:這樣會增加血流,對止血不利。
- 臨時遮擋:可用干凈柔軟的眼罩輕輕覆蓋,但別加重壓力,有助于防止灰塵污染和再次誤傷。
- 迅速就醫:如果出血量大,止不住,或者懷疑傷口很深,要盡快帶患者到醫院處理。
? | 干凈壓迫 | 簡單易行,首選方法 |
? | 探查、挑揀傷口 | 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
05 哪些情況需要立刻求助專業醫生?
有些傷口看似不大,實際危險隱蔽。下面這幾種情況,建議不猶豫,立刻就醫:
- 1. 止血失?。?/strong>已經持續按壓10分鐘以上,血還是一直滲出或噴涌。
- 2. 眼球受損:如果有“看東西模糊”、視力下降、發現眼球本身也有傷口或者有異物殘留等征象。
- 3. 傷口很深:能看到脂肪、肌肉或者睫毛根,或者傷口長度超過1.5厘米,沒有明顯愈合跡象。
- 4. 伴隨全身癥狀:出現暈厥、面色蒼白等表現。
實際情況:一名5歲的女童在奔跑時不慎摔倒,眼瞼流血不止。家長試圖包扎但無法止血,趕到急診后醫生發現有眼球損傷。這個經歷再次說明,對止血無效或合并視力變化,一定不能拖。
06 平時如何降低意外傷害風險?
眼瞼撕裂傷這種急癥往往讓人猝不及防,其實只要一些簡單的習慣堅持下來,風險就會小得多:
- 運動時做好保護:打球、滑板等有碰撞風險的運動,最好的辦法是佩戴運動護目鏡。數據統計顯示,有80%運動性眼外傷可通過護目裝備避免發生。
- 清理家居障礙:桌角、門把手、突出物這些危險,特別是有小孩和老人家中的,建議加裝防撞角或軟墊。
- 使用工具有分寸:切菜、剪紙、修理電路時專心操作,做好分工,不在眼部附近亂甩或拿著尖銳物轉頭。
- 學習基本急救技能:成年人可以簡單學習壓迫止血和基礎眼部包扎方法,關鍵時刻至少不會手忙腳亂。
小貼士:
- 經常提醒兒童不要用力揉眼,即使有異物也優先請家長幫忙。
- 鏡框眼鏡用戶選用耐沖擊材質,更換破損鏡架。
- 提倡家庭藥箱常備干凈紗布和醫用棉簽。
最后的話 ??
很多眼瞼撕裂傷起因都是生活中的小意外。掌握了基本急救方法,能更好地保護家人、也讓自己在關鍵時刻不至于慌亂。其實,養成良好的習慣和眼部防護意識,比事后處理更省心。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冷靜、按步驟處理,及時求助專業醫生,是對健康最負責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