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家里的長輩剛做完人工關節置換沒多久,就出現了腿疼甚至腫脹,看著他們小心翼翼挪動,難免讓人心里一緊。其實,假體周圍骨折正是有過關節手術的朋友容易碰到的特殊骨折類型。這種骨折看起來和普通跌倒后斷骨相似,但背后的麻煩可不小。處理方式、康復節奏,每一步都比想象中講究。這篇文章會盡量用簡單的話幫你梳理清楚,遇到假體周圍骨折時該怎么辦。
01 假體周圍骨折是什么?
簡單來說,假體周圍骨折就是指已經做過人工關節手術(比如髖關節或者膝關節置換)后,在假體附近的骨頭發生斷裂。這種骨折和普通骨折不同,因為“斷點”附近已經有了異物(假體),穩定性比正常骨頭更差。骨折完可能假體松動,也更容易沾染細菌。
隨著人工關節手術越來越普及,發生假體周圍骨折的患者也越來越常見。數據顯示,髖關節置換術后,10年內有1~2%的患者會遇到這種問題。年紀越大、骨質越疏松,風險就越高。
02 如何識別假體周圍骨折的癥狀?
假體周圍骨折的表現可以很隱蔽,也可能相當明顯。不同階段會有不同提示信號:
階段 | 常見表現 |
---|---|
早期 | 輕微疼痛、局部不適,活動時偶爾使不上力,走路容易跛行。 |
進展時 | 疼痛加重,局部腫脹,觸碰有明顯壓痛,難以承重。 |
嚴重或移位 | 持續劇烈疼痛,假體部位畸形,活動困難,甚至無法站立。 |
03 假體周圍骨折的主要風險因素
- 骨質疏松:骨頭變得松散脆弱,是最常見的原因。一項統計顯示,約60%以上的假體周圍骨折患者有骨質疏松背景。
- 高齡(70歲以后):隨著年齡增加,骨骼恢復力和強化能力都下降。
- 假體松動/植入年限久:有些假體用了時間長(7年以上),周圍骨頭已經重建不少,稍有用力就可能斷裂。
- 外傷跌倒:不管是在家里滑倒,還是上下樓梯磕碰,都是誘因。
- 某些疾病背景: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等慢性疾病,會讓骨質本身體質變差。
- 植入手術操作因素:手術時如果骨水泥固定不牢,或者假體設計不合適,也會增加骨折風險。
04 出現骨折時的應急處理原則
- 第一步:避免繼續運動——如果出現劇烈疼痛、無法移動,不要強行走動或者自行扳動肢體。簡單地說,能保持原位,就先別動。
- 第二步:臨時固定——用毛巾、毯子或夾板輕輕包裹傷肢。如果是下肢骨折,雙腿并攏外側夾板固定更安全。
- 第三步:抬高患肢,減少腫脹——可以在家找點枕頭墊高,輕輕抬高患部。
- 第四步:立即就醫——盡快聯系急救車。轉運過程中,繼續避免用力或拖拉,最好平車推送。
05 醫療隊伍在處理過程中的分工協作
假體周圍骨折的救治不是一個醫生能搞定的,需要多方配合。每個成員各有重要責任:
- 骨科醫生:負責評估骨折類型、假體穩定性,以及制定最優手術或保守治療方案。
- 麻醉醫生:為不耐受麻醉的高齡老人制定個體化麻醉計劃,減少圍手術期風險。
- 康復治療師:根據患者骨折和假體恢復情況,量身定制康復鍛煉內容和節奏。
- 護理團隊:協助術后護理、防止壓瘡,指導正確下地方式與生活起居。
06 手術治療與風險管理要點
假體周圍骨折的手術多以“內固定”(如鋼板螺釘)或假體翻修為主,具體做哪種,得看骨折部位、假體松動情況、以及全身健康狀況。
治療類型 | 適用情況 | 主要風險 |
---|---|---|
鋼板內固定 | 骨折但假體穩定,能保留原關節 | 螺釘松動、再次骨折、感染 |
假體更換 | 假體松動或嚴重損壞 | 假體再次松動、術中骨折 |
手術本身并不復雜,但易被感染和假體不穩困擾。有研究指出,老年患者術后相關并發癥發生率約占20%。所以術前充分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胸片等)能幫助篩查手術禁忌,也可以盡早發現潛在問題。
07 術后康復和日常預防怎么做?
做完手術,接下來的康復才是長期“修復”的核心,生活上需要實際注意這些:
項目 | 具體推薦 |
---|---|
鍛煉計量 | 遵從康復師安排,從足跟滑動、踝泵到直腿抬高,一步步遞進。 |
飲食選擇 | 多吃優質蛋白,比如魚肉、雞胸肉、豆制品,每天適量奶類補鈣。 |
日曬補鈣 | 陽光中的維生素D有助于骨鈣吸收,每天20分鐘戶外曬背很有益。 |
心理調適 | 保持耐心,變化期情緒有波動,家人多鼓勵、陪伴。 |
- 具體行動建議:如果患者出現新疼痛、紅腫、傷口滲液,及時復查排查感染。
- 預防再骨折:選擇合腳的防滑鞋,室內裝防滑墊,避免地面濕滑。
- 定期復查:術后平均每3-6個月檢查1次,X線片查看假體和骨骼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