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關節脫位時,如何冷靜應對?急救方法全解析
01 了解關節脫位:簡單說,就是關節不在原位
假如你在戶外活動時,一位朋友突然跌倒,肩膀被抬起來后明顯變形、不能正?;顒?,眼前的場景常讓人不知所措。這種關節位置跑偏的情況,在運動、跌倒甚至日常生活里都可能碰上。
關節脫位,其實是指正常的骨骼關節被外力拉扯,導致骨頭頭端離開原有的對接窩口。最常見的部位包括肩關節、手指、下頜、髖關節等。這跟扭傷不同,脫位時關節形狀可能相當怪異,有的像門窗被擠到了“門框外”,骨頭表面的輪廓都改變了。
02 怎么看是不是關節脫位?
癥狀表現 | 生活例子 |
---|---|
關節部位突然劇烈疼痛 | 打籃球時摔倒,肩膀劇痛無法再抬 |
受傷部位外形明顯“變形” | 原本直的手指突然呈現“S形” |
活動功能失常,無法自主活動 | 脫臼后膝蓋彎不了,腳也不聽使喚 |
關節周圍腫脹、發熱,甚至有淤青 | 跌倒后手腕腫起一圈、微微發燙 |
有位33歲的男性周末陪孩子滑滑梯,不慎手腕撐地,手腕當即跳起一個“大包”。X光發現不只是脫位,還有小骨裂。所以遇到關節明顯移位、疼痛時,應第一時間采取保護措施。
03 為什么會脫位?背后的原因別小看
關節其實像門軸,有肌肉、韌帶等幫忙穩固,但強大的外力或組織本身松弛都可能讓骨頭沖出原位。
- 摔倒、撞擊:跑步、騎行、打球,外力比較大時最容易發生脫位,肩膀或膝蓋易“中招”。
- 體育運動:激烈動作如籃球時搶投、足球中的沖撞動作,韌帶被拉伸得厲害,原有保護撐不住,就會出現脫位。
- 年齡因素:15-30歲熱愛運動者多發肩肘脫位,60歲以上跌倒髖關節脫位也常見。
- 肌肉或韌帶本身弱:有些人天生韌帶松弛,輕微外傷也有可能脫位。
- 重復損傷:曾經有過脫位的人,再次受傷的概率更高——這類人關節穩定性已下降。
一位63歲的女性,獨自在廚房滑倒,髖關節劇烈疼痛無法動彈,送醫確診為髖關節后脫位。這說明即使平時不激烈運動,環境中小意外同樣可能帶來大問題。
04 現場急救這樣做,更安全有效
- 保持冷靜:不要盲目拉扯受傷部位,更不要被受傷人的表情嚇到。
- 限制活動:用毛巾、衣物固定脫位肢體,初步維持脫位時的姿勢,絕不強行矯正。
- 冷敷處理:脫位關節用毛巾包住冰袋或冷礦泉水敷10-20分鐘,有助減緩腫脹。
- 減輕疼痛:可用夾板臨時固定,如果疼痛難忍可協助就近就醫。
- 避免患者進食:特別是大關節脫位(如下肢),以免急需手術時影響麻醉。
有一位27歲的女生跳健身操過程中膝蓋脫位,家人想幫忙掰回原位,結果引發嚴重軟組織撕裂??梢姡醪焦潭?、冷敷等待專業醫生才是更好的辦法。
05 什么時候要趕緊去醫院?
- 關節形狀有明顯改變,活動受限,疼痛嚴重。
- 出現麻木、蒼白或血流不暢跡象,比如手腳指顏色變深、發冷。
- 伴有出血、開放傷、可疑骨折,尤其是兒童、老人或者懷疑關節里有植入物時。
- 脫位后患者出現恢復困難或異常疲勞、頭暈等全身不適。
一位9歲的女孩在校園摔倒,肘部脫位伴隨局部皮膚出血,送院后醫生通過X射線、體格檢查確定治療方式。這提醒我們,只要出現上述情況,立即前往正規醫院骨科就診。初步處理不等于治療,醫院會用麻醉下復位、X光照射或手術等措施徹底修復問題。
06 如何降低脫位風險?日常保護這樣做
脫位畢竟是場突發“小麻煩”,做好日常關節保護有不少實際辦法。
推薦方式 | 具體建議 |
---|---|
增強韌帶和肌肉 | 日??赏ㄟ^游泳、慢跑、普拉提和針對性彈力帶訓練,有意識加強柔韌性和關節周圍穩定性。 |
合理安排體育運動 | 運動前充分熱身,掌握規范動作;適當穿戴護具減少關節損傷概率。 |
均衡飲食 | 日常多攝入豆制品(豐富蛋白)、魚蝦(補充膠原)、菠菜和蘑菇(增加微量營養素),有助關節支持結構的修復和維持。 |
定期體檢 | 30歲以上建議每2年一次骨骼健康評估,關節曾受傷者應遵醫囑隨訪康復。 |
比如有位45歲的男性,之前肩膀脫臼,術后堅持康復鍛煉,加強肩部肌肉,3年內再沒遇到類似問題。還說明,定期鍛煉和康復訓練對預防關節反復脫位特別有益。
結語
運動場、家庭、工作日常,總有一些意外讓健康的小插曲不期而至。關鍵是,一旦真的遇到關節脫位,不慌張,及時采取保護和就醫措施,大多能順利康復。平常多動動,多補充營養,讓關節“門軸”更牢靠,便能大大減少“被擠出門框”的尷尬。對于關節健康,提前點重視,日子會輕松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