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救贖:窒息急救的關鍵步驟與方法
01 什么是窒息?
平時在家里或飯店,總會聽到有人突然咳嗽厲害,甚至站起來捂住喉嚨。有時候,只是不小心吃東西嗆到了,咳幾聲也許就過去了。但當氣道被堵得死死的,連聲音都發不出來,這就是醫學上說的“窒息”。
簡單來說,窒息是一種氣道被異物、食物等堵住,導致空氣無法正常進入肺部的急性狀況。假如沒有馬上采取正確辦法,幾分鐘內就可能危及生命,所以千萬別小看。
小知識: 成年人窒息多因食物卡喉,兒童、嬰幼兒更多見玩具或零件誤食。
02 窒息有哪些警示信號?
- 呼吸急促、局部咳嗽:一開始,很多人只是反復輕咳,有時感覺嗓子發緊。這種時候,如果能順利咳出異物,通常問題不大。
- 不能講話、臉色變紫:如果堵塞嚴重,呼吸幾乎停止,連聲音都發不出來,甚至抓住喉嚨,面色逐漸變藍,這是極其危險的信號。有位68歲的男性曾在飯局上食物卡喉,幾秒后握緊脖子,臉色很快發紫,這正是窒息的典型征象。
- 無法咳嗽、呻吟或作聲:一旦發不出任何聲音,甚至劇烈掙扎、拍打,預示氣道已被嚴重堵住,必須立即處理。
別忽視: 部分兒童在玩耍時突然沉默,嘴唇發青,也可能是窒息,家長要特別敏感。
03 為什么會發生窒息?——幾種常見原因
常見誘因 | 解釋 | 典型場景 |
---|---|---|
進食過快 | 食物還沒嚼碎就吞下 | 趕時間吃飯、邊說話邊吃 |
笑/哭/說話時進食 | 吞咽與呼吸協調打亂,易誤吸入氣道 | 朋友聚餐、孩子邊哭邊吃 |
兒童誤吞小物件 | 好奇心重,喜歡把物體放進口中 | 玩積木、玩具掉入口 |
老年人咽反射變差 | 神經反應慢,氣道自我保護減弱 | 中風、腦卒中后患者易發生 |
研究顯示,食管或氣道異物阻塞導致猝死大多在前4分鐘內發生,尤其老年和嬰幼兒最危險。
04 關鍵時刻怎么做?——海姆立克急救法詳解
- 站在患者身后,雙臂環抱腰部,一手握拳,另一手包住拳頭。
- 拳頭突起部分按在肚臍與肋骨間,快速向內、上方猛壓(類似“把異物從氣道里擠出去”)。
- 每次推壓都要有力,連續5次后查看是否排出異物。
- 如果患者失去意識,立即放平地面,撥打急救電話同時開啟胸外按壓。
嬰幼兒(1歲以下)
- 用前臂托住嬰兒,將其臉朝下斜置,頭低于身體。
- 以掌根輕輕拍背部中央5次,再翻轉過來,用手指壓其胸骨下方5次。
- 檢查口腔如見異物可取出,小心不要塞得更深。
人群 | 操作部位 | 力度 | 注意事項 |
---|---|---|---|
成人 | 腹部臍上 | 大力向內、上推 | 勿傷肋骨,手勢正確 |
嬰兒 | 背部、胸部 | 動作柔和 | 力度適中,避免過猛 |
如果自己要自救,可以用椅背、桌角等代替雙手做沖擊動作。
05 急救時如何安撫和協助?
其實在急救現場,人們最容易慌亂。保持冷靜,既能降低對方恐懼情緒,也利于操作。有時候,一個安慰眼神、一句“不要怕,我幫你處理”能帶來極大安慰。
- 安撫情緒:讓對方坐穩,示意放松。別讓患者猛站猛跳,避免加重堵塞。
- 配合急救:操作時向被救者說明“我要推壓腹部了”,增強信任感,不至于恐慌抵抗。
- 尋求協助:當人多時,讓人去叫急救電話,其余幫忙保持通風,移開障礙物。
簡單來說,多一步解釋和陪伴,能幫助患者更好地配合,也讓急救過程更順暢。
06 嬰幼兒急救細節要特別小心
嬰幼兒特別容易因玩具碎片、果仁等發生氣道梗阻。操作時要格外細致,避免造成其他傷害。
正確方法:嬰兒施救時,切不可按壓腹部,也不要將手指亂掏咽喉,以防異物更深入。
有一個7個月大女嬰,因誤吞花生堵住喉頭,家長立刻用托肘拍背法成功救出,這說明掌握正確動作非常重要。
別忘了:小孩遇到窒息,動作快但一定輕柔;對于呼吸微弱的兒童,應馬上撥打急救電話。
07 急救之后怎么辦?還需要做什么?
順利解除窒息后,并不意味著就萬事大吉。氣道損傷、缺氧后的并發癥可能在短時間內顯現。如果出現持續胸痛、聲音嘶啞、咳血等情況,就需要及時就醫檢查。
- 排查傷害:氣道是否有損傷、異物殘留?醫院可以通過影像學檢查明確。
- 觀察復發:有些患者短期內嗓音改變,呼吸不適,要繼續密切觀察。
- 溝通記錄:建議記錄發作過程和救治步驟,如有慢性疾病患者更需關注。
其實,窒息事件后及早檢查,才是確保身體未留隱患的好辦法。如果家中有孩子、老人,平時應主動學習急救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