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癲癇急救:讓愛與安全同行
認識癲癇:多少人正默默承受?
飯桌旁,小明媽見孩子反應發呆、手中筷子落地,還以為是走神。其實,這種突然短暫停滯,正是部分癲癇發作的表現。癲癇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只有抽搐才算”,不少發作隱蔽而容易被忽視。在我國,每百人中大約有1人罹患癲癇,這不僅是醫學問題,也涉及家庭支持與普及知識的責任。
癲癇是一類大腦神經異常放電導致的慢性疾病。它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屬于慢性但可控的“朋友”,只不過每次發作都讓人猝不及防。各種年齡段的人都可能患病,但兒童和老年人屬于高發人群。
癲癇發作類型:并非都是“抽搐”
- 局灶性發作:發作時只影響部分身體。比如一只手抖動或面部肌肉抽動,幾秒后恢復。
- 全身性發作:包括常見的“大發作”(全身強直-陣攣性發作),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全身抽搐,咬舌或跌倒等。
- 失神發作:常見于小朋友,突然“眨眼發呆”,通常不到一分鐘。
?? 有位9歲男孩,平時成績不錯,媽媽一直覺得他“愛發呆”。老師發現他每次發呆后會回不了神,后來檢查,確定是癲癇早期。
發作類型不同,干預的重點也不同。認清這些差異,能讓家長、同事、水吧老板、街頭路人,誰都能成為一位合格的守護者。
早期信號如何發現?
癲癇發作前其實常有“蛛絲馬跡”。有的人會突然情緒不安、聞到怪味,或感覺頭暈、肢體無力。說起來像很輕微的小麻煩,一不留神就可能忽略。
早期信號 | 表現細節 | 生活示例 |
---|---|---|
短暫意識模糊 | 說話突然停頓,表情呆滯 | 朋友問話,沒反應幾秒鐘 |
肢體異常感覺 | 手腳麻木、蟻走感 | 寫作業時不停搓手 |
情緒變化 | 突然焦慮、發怒或莫名悲傷 | 孩子突然對小事發火 |
這說明及時關注輕微變化,比單等“大發作”出現更有意義。
如何判斷是癲癇發作?
大部分普通人對于抽搐、口吐白沫才會警覺。但其實除了這些明顯癥狀,還可以通過以下具體表現識別更嚴重、持續性的發作:
- 意識喪失:突然倒地,不省人事。
- 全身強直或陣攣:四肢僵直、抽搐不止。
- 口唇發紺:因暫時呼吸暫停,嘴唇變紫。
- 咬傷舌頭或口吐白沫:這是大發作常見征象。
- 發作超過5分鐘:稱為“癲癇持續狀態”,危險性高。
?? 一次43歲的女性患者在公交車上昏倒,旁人誤以為是低血糖,未及時處理,后被診斷為未控制的癲癇發作。這個例子提醒,面對突發情況不能只猜測原因。
比起偶爾愣神、肢體短暫抽動,更長時間、反復發作才是真正要警惕的信號。
發作時急救怎么做?
??? 確保環境安全: 讓患者遠離尖銳、危險物品,不要強行抑制抽搐。
?? 保持側臥,讓頭部偏向一側: 有助于分泌物流出,避免誤吸。
???♂? 不要強行喂水或塞硬物入嘴: 這樣反而可能造成窒息。
? 觀察發作時間: 超過5分鐘,或發作后沒有恢復需立刻撥打120。
????? 發作中不要移動患者: 除非環境明顯危險,移動可能帶來次生傷害。
急救口訣: “側臥、清理、觀察、不喂食、不塞物”。
這個流程不僅簡單,還降低了外人因慌亂造成誤傷的風險,對患者更友好。
發作后需要注意什么?
癲癇發作結束后,患者往往會迷糊、乏力,有的人還會頭痛、惡心。這時候,家人和朋友能做的其實很重要:
- 安撫情緒:語言溫和,避免責備,幫助患者慢慢回到現實。
- 簡單觀察:留意呼吸是否平穩、意識是否漸漸恢復。若患者持續嗜睡或神志不清,建議送醫。
- 詢問不適:有新發癥狀如手腳不能動、頭痛劇烈、持續嘔吐,需警惕腦部損傷或發作未完全終止。
除了身體照顧,及時登記發作詳細過程,為以后的醫生診斷和調整方案提供依據,也很有必要。
癲癇患者的日常管理與護理建議
健康建議 | 具體做法 | 生活補充說明 |
---|---|---|
規律服藥 | 每日同一時間服用醫生開的藥物,如有漏服按醫囑補服 | 定期和醫生聯系,調整方案不可隨意改變 |
健康飲食 | 多吃蔬菜水果、粗糧、牛奶 | 飲食清淡有助于腦部代謝穩定 |
保證睡眠 | 每天保持7-8小時睡眠 | 過度勞累、熬夜都可能誘發發作 |
心理疏導 | 建議家長、配偶多陪伴溝通 | 情緒穩定有助減少復發 |
適度活動 | 選擇散步、太極等緩和運動 | 避免過激劇烈運動及高空水上項目 |
?? 其實,“陪伴”和“理解”對癲癇患者的恢復和自信心建立,比單純吃藥更有用。
醫學界認為,超過七成患者通過規范治療,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與工作。每個人都是患者背后最實用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