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腫瘤手術麻醉:安全與效果的關鍵要點
01 為什么胃腫瘤手術必須使用麻醉?
有些朋友說:“是不是忍一忍就能挨過去?”其實,現代手術絕非“咬咬牙”就行。胃腫瘤手術往往動輒幾小時,不只是切除,還要縫合、檢查、消毒。無論是身體還是情緒,這些都不是靠意志支撐就能渡過的。
麻醉不只是“讓人不疼”,更像一個“安全守護者”——它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處于無痛、無意識狀態,避免精神和生理雙重折磨,同時維持正常的呼吸、循環,保障生命體征。這時,麻醉醫生和外科醫生同樣重要,沒有麻醉,手術就難以順利、安全地推進。
02 麻醉過程存在哪些主要風險?怎么確保安全?
- 比如,70歲的王阿姨有輕度高血壓,術前評估發現心臟功能一般。如果手術中麻醉藥物用量沒有精準調整,心率可能忽快忽慢,甚至誘發心律失常。
- 有位55歲的男士,術前查出對某類鎮痛藥有過敏史,麻醉方案迅速更換,順利避開風險。這種早發現、早預防,靠的正是細致的評估。
- 肥胖人群可能存在氣道阻塞,就像“進氣管”比較“窄”,手術時一旦出現呼吸受限,麻醉醫生需要立即處理,防止缺氧等意外。
安全感的來源其實很直接——術前詳細評估、術中動態監護。典型流程包括血常規、心電圖、既往病史問詢,還有實時的氧飽和度、血壓監測。萬一出現預料之外的情況,麻醉醫生能及時反應,及時調整用藥和支持手段。
03 麻醉方式怎么選?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有啥區別?
麻醉方式 | 主要應用場景 | 主要特點 | 適用人群 |
---|---|---|---|
全身麻醉 | 胃腫瘤切除等大手術 | 患者完全睡著,無意識感;需要呼吸機輔助;手術范圍不受限制。 | 手術時間長、病灶深;需要徹底鎮痛的患者 |
硬膜外麻醉 | 作為全麻的輔助或用作術后鎮痛 | 患者可半清醒,疼痛感大減;有利于術后恢復疼痛控制。 | 部分基礎疾病、對全麻擔憂或需加強術后鎮痛的患者 |
很多人會擔心“全麻后會不會傷腦?”
其實,目前推薦的麻醉藥物和技術在安全性上有嚴格把控,事后短暫的頭暈、嗜睡多為暫時現象,絕大部分人的記憶、思維不會有影響。
04 麻醉和手術效果有關系嗎?
“麻醉用得怎么樣,會不會影響最后的手術結果?”不少家屬都有這個疑問。實際上,專業的麻醉團隊相當于手術臺上的“隱形搭檔”,他們負責全過程監控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并根據外科醫生的操作節奏及時調整麻藥劑量和支持方式。這種高效協作讓手術進行得更平穩,減少突發狀況。
有研究發現,麻醉團隊和外科團隊緊密配合,能夠顯著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恢復速度。比如血壓穩定、呼吸順暢、失血量控制好,手術風險自然大降。
05 術后從麻醉中恢復,有哪些具體建議?
- 術后兩小時內別平躺,建議采取頭偏一側或半臥位,這樣有助于分泌物排出、防止誤吸。尤其對于肥胖、年紀較大的患者更重要。
- 麻醉初醒后不要立即飲水或進食。等護士評估吞咽反射恢復,有口渴可先少量飲溫水。通常建議術后6小時,再慢慢過渡流質飲食。
- 如果傷口疼痛、焦慮或難入睡,不要硬忍,應該主動讓醫生評估是否需要鎮痛藥物或輔助其它措施。適度與家人溝通、放松情緒,對恢復有好處。
06 哪些情況必須第一時間告訴醫生?
- 持續惡心嘔吐:偶爾惡心常見,但如持續不止,就要警惕胃排空延遲,避免嘔吐物吸入氣道。
- 呼吸困難或胸悶:如果突然感覺“喘不上氣”、胸口壓抑、出汗,不排除麻醉相關呼吸系統應激。
- 意識不清長時間無法喚醒:手術后短時間迷糊常見,但昏睡超過2小時,須警覺藥物代謝障礙或腦供血異常。
- 傷口異常滲血或劇痛:如果傷口滲血不止、膨脹明顯,或疼痛劇烈難忍,需要盡快反饋,排查是否有出血等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