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手術不疼痛?麻醉選擇有講究——內固定術麻醉全解析
01 手術為什么必須麻醉?
很多人以為骨折只是疼一下,忍忍就能過去。可一到手術臺才發現,疼痛別說忍一忍,哪怕細微的刺激都難以承受。麻醉其實像一個“閘門”,幫你阻斷疼痛信號,讓醫生能夠安心操作。如果沒有麻醉,無論骨折復位還是內固定,都是相當“難熬”的體驗。
其實,麻醉不僅僅是“止疼”。它還能幫助保持心跳、血壓、呼吸這些生命體征的平穩運行。有人問:是不是全麻更高級?其實完全不是,合適的麻醉方式才是關鍵,每個人狀況不一樣,麻醉方法得量身定做。
?? 小提醒:全麻≠最好,適合的才是最安全的。
02 麻醉方式有哪些?哪種最適合我?
- 局部麻醉:只讓骨折部位“失去感覺”,適合簡單、范圍小的手術。止疼快,恢復也快,但對痛感較強的人或復雜手術很難完全奏效。
- 椎管內麻醉:主要是“腰麻”或“硬膜外麻醉”,常用于下肢手術。讓下半身麻痹,病人清醒但無痛,醫生操作也方便。數據顯示,65%的四肢骨折手術會選擇這類方案,術后并發癥少,恢復相對平穩。
- 全身麻醉:全身入眠,完全沒有知覺,手術過程無恐懼感。多用于手術范圍大、時間長,或者遇到復雜骨折時。缺點是對老年或基礎疾病患者風險略高。
例子:50歲的李先生因為多發骨折,手術時間預計3小時,麻醉醫生選擇全麻。手術后他恢復順利,沒有出現明顯并發癥。
這個例子說明,復雜骨折選擇全麻,更容易保障手術安全和病人舒適。
這個例子說明,復雜骨折選擇全麻,更容易保障手術安全和病人舒適。
?? 和麻醉醫生溝通時,一定要說明自己的實際情況,別怕“麻煩”。
03 麻醉前,哪些信息必須告訴醫生?
信息點 | 為什么重要 |
---|---|
藥物過敏史 | 麻醉藥過敏會有生命危險。 |
既往麻醉反應 | 部分人易出現意外反應,便于醫生提前準備。 |
吸煙/飲酒習慣 | 影響呼吸和肝臟代謝,麻醉劑量需調整。 |
慢性?。ㄈ绺哐獕?、糖尿病) | 影響手術及術后恢復,需特殊處理。 |
哮喘或呼吸道疾病 | 易誘發術中支氣管痙攣,必須預防。 |
服用的所有藥物 | 防止藥物相互作用。 |
家族遺傳病或異常 | 某些遺傳病會增加麻醉風險。 |
? 補充:有哮喘史,哪怕很久沒發作也一定要說清,不然可能遇到突發危險。
04 麻醉后多久能恢復?會有后遺癥嗎?
清醒時間和麻醉方式有關。一般局部麻醉十幾分鐘可恢復知覺,椎管內麻醉2小時左右恢復活動,全麻醒來后短暫迷糊,幾個小時就基本清醒。超過90%的全麻病人在24小時內恢復到原有的認知水平。
- 短暫的不適:如惡心、嘔吐、頭暈,部分人會感覺嗓子不適。這些癥狀通常半天到一天內緩解。
- 長期后遺癥:擔心“變笨”其實沒必要。大量研究顯示,麻醉本身不會導致持久性智力損害。
例子:25歲的徐女士術后1小時有點惡心,2小時候能喝水,24小時后認知功能完全恢復。
?? 麻醉蘇醒后別急著起身,等醫生查房允許再下床。
05 特殊人群的麻醉注意事項
不同人群怎么安排麻醉?
- 兒童:麻醉用量需嚴格控制,術前安排禁食時間,術后密切觀察。
- 孕婦:優先椎管內麻醉,能減少對胎兒影響,同時避免選用部分藥物。
- 老年人:對藥物更敏感,術后譫妄發生率約15%,不過大多3天內可緩解。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要檢測血糖,心臟病要監測心率血壓,并提前調整相關藥物。
例子:68歲的王阿姨,伴高血壓和糖尿病,術前醫生單獨制定了血糖、血壓管理方案,手術過程順利,術后第二天恢復良好。
?? 拍片、抽血等檢查要按醫囑完成,尤其是慢性病患者。
06 術后鎮痛怎么做才科學?
擔心術后疼痛,不如提前和醫生討論鎮痛方案?,F在鎮痛方法非常多,“多模式鎮痛”越來越流行。
- 靜脈自控鎮痛(PCA):患者自己按壓按鈕,靈活掌控止痛藥用量。適用于手術后早期強烈疼痛。
- 神經阻滯:通過局部麻醉藥讓手術部位持續無痛,恢復活動更順利。
- 定時給藥:比“痛了才吃藥”效果好很多。提前用藥能避免痛感加重帶來的不適與焦慮。
?? 阿片類藥物(如嗎啡)止痛效果強,但容易依賴,嚴禁自行增減劑量。
07 這些危險信號要立即呼叫醫生
- 呼吸困難、胸悶:可能提示氣道阻塞或用藥反應,應第一時間告知醫生。
- 持續劇烈疼痛:這可能是鎮痛不到位,也有可能提示術后出血、感染或者血腫。
- 肢體麻木、無力:需警惕神經損傷或硬膜外血腫。數據顯示,80%的早期發現并手術減壓患者可以完全康復。
- 昏迷或意識障礙:屬于嚴重警告信號,需立即搶救。
例子:42歲的顧先生術后出現持續麻木,醫生及時檢查發現硬膜外血腫,緊急手術后恢復良好。從這個例子可見,出現異常信號要立刻報告,別等僥幸心理。
?? 出現以上信號,不要自行處理,按下呼叫按鈕或直接呼叫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