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腫瘤手術麻醉:這些關鍵點能救命
01 為什么顱內腫瘤手術麻醉風險特別高?
很多人知道顱內腫瘤手術復雜,卻很少意識到,麻醉本身就像是在“走鋼絲”。既要讓病人平穩入睡,還要隨時監控腦部的小變化。一點點顱內壓的上升或突然的腦組織水腫,都會推高風險。腦組織對缺氧、血壓波動都極為敏感,相比普通手術,任何小問題都可能帶來大麻煩。
如果拿一次腹部手術和顱內腫瘤麻醉對比,顱內手術出問題的概率(并發癥發生率約15%)更高。不同的是,神經手術的“紅線”被壓得很低,年輕的醫生稍有疏忽,可能讓“短暫的不適”變成“嚴重后果”。
小提醒:多數麻醉團隊會提前與患者溝通,幫助做好心態準備,也讓家屬了解風險所在,但并不是每一步都可以提前預知。
02 手術中哪些指標必須實時監控?
- 腦氧飽和度:用來實時判斷大腦是否供應足夠氧氣,輕微下降就得立刻調整。
- 顱內壓(ICP):直接影響腦組織安全,通常保持在正常范圍(5-15mmHg),高于20mmHg需要干預。
- 動脈血壓:腦部供血對血壓極為依賴,快速波動容易引發功能損害。
- 呼吸氣體監測:監測CO?濃度,過多或者過少都不行。
- 尿量與體溫:幫助了解全身狀態,及時發現脫水、感染等新變化。
?? 場景舉例:手術中,38歲的李先生出現腦氧飽和度輕度下降,借助通氣調整后,指標迅速恢復。專人值守的好處就是出問題立刻能補救,提前一步發現風險。
?? 專家共識:麻醉醫生會隨時評估這5項關鍵指標,稍有偏差就及時與手術醫生溝通調整。
03 麻醉藥物選擇有哪些講究?
藥物名稱 | 優勢 | 對腦血流影響 |
---|---|---|
丙泊酚 | 起效快、蘇醒快 | 降低顱內壓(適合大腦手術) |
七氟醚 | 保持麻醉穩定 | 可能略增腦血流,內壓管理需注意 |
依托咪酯 | 對循環影響小 | 顱內壓影響較小 |
Tips:麻醉醫生會根據患者情況臨時調整,有時甚至會兩種藥物配合用。
?? 對比來看,神經外科對麻藥選擇的講究,比普通手術更多。比如同樣的劑量,腦手術患者更容易因為藥物引發顱內壓波動?!傲可矶ㄗ觥泵恳徊剑巧窠浡樽淼牡拙€。
04 術中突發顱內壓升高怎么辦?
?? 常見應急措施:
- 口罩加大氧氣濃度、調整通氣速率,幫助降低二氧化碳,進而快速降低顱內壓。
- 靜脈推注甘露醇(常用的脫水藥),短時間快速“抽走”多余腦水分。
- 必要時補液調整或加用鎮靜藥物,為手術團隊創造安全窗口。
實際案例簡記:56歲的王女士術中突然發現顱內壓飆升,醫生第一時間采用過度通氣配合甘露醇注射,指標恢復后手術繼續。這個過程分秒必爭,最后避免了更嚴重的并發癥。
通常這種突發情況并不常見,但一旦發生,要求麻醉團隊和手術團隊緊密合作,分工明確。小小的時間差,影響可能極大。
05 術后蘇醒階段要警惕什么?
- 延遲蘇醒——如果病人手術結束后一小時還沒睜眼,需高度懷疑腦水腫、出血或藥物影響。
- 呼吸抑制——蘇醒期氣道保護能力降低,半昏迷狀態下容易發生嗆咳,甚至呼吸暫停。
- 術后躁動——部分人會短暫出現行為異常、煩躁或胡言亂語,多因腦功能應激反應或疼痛。
拿一例子來說,42歲男性術后依然沉睡,麻醉醫生會第一步查腦壓、呼吸和血氣分析,再討論是否需影像學檢查。延遲蘇醒并不一定就是大問題,有時僅是麻藥代謝慢。
并發癥 | 主要表現 | 怎么做 |
---|---|---|
延遲蘇醒 | 長時間昏睡 | 及時檢查腦功能、調整藥量 |
呼吸抑制 | 吸氣淺慢、容易憋氣 | 輔助通氣、氣道管理 |
別緊張:絕大多數情況下,只要發現及時,蘇醒問題都能妥善處理。
06 家屬需要配合哪些準備工作?
?? 術前禁食:手術當天早上不能進食、喝水,不要因“怕餓”偷偷吃東西,這會增加麻醉風險。
?? 如實告知用藥:把近期用過的處方藥、保健品告訴麻醉醫生,有些藥物會干擾手術用藥。
?? 相關報告帶齊:既往影像資料、化驗報告都需提前備好,方便手術團隊查閱。
建議:如果家人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前幾天就要與醫生溝通。部分藥物可能當天不能停,也有一些藥需要術前調整劑量,不要憑經驗自作主張。
?? 額外提醒:術前夜晚要保證充足睡眠。家屬保持通訊暢通,隨時配合醫生補充關鍵信息。
?? 這些看似細節的小事,實際上能極大減少麻醉意外的發生機會。